【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核心理念。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將實現公平正義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政治主張、奮斗目標和重大任務,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這就告訴我們,共享發展作為當前中國發展的戰略性指引,是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根本。
共享發展確保了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本質和方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和追求目標。歷覽前賢,多少中外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公平正義追夢之旅,都因其歷史與階級的局限性,或流于道義的力量,或囿于浪漫的設想,甚或四處碰壁而胎死腹中。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與剝削壓迫的斗爭中提出了公平正義的革命口號,但在最后因為其生產資料私有制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公平正義的反面。只有當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提出整個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在共享社會生產資料的基礎上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類才真正掀開了追求和實現公平正義的歷史新篇章。在此理論指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公平正義是其最本質的屬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倫理價值上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維護和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公平正義,后者是維護少數人的“公平正義”。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這種內在要求富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性之中。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享發展理念作為“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社會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特定發展階段的特殊表達方式,其目標就是要確保維護和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公平正義,這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這一新發展理念的確立,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更明確的目標,為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是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的堅持和發展,從根本上確保了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本質與方向。
共享發展是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根本戰略與途徑。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公平正義首先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只有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物質資源與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公平正義才會成為人民的追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最主要的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社會經濟的發展才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物質基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社會下的公平正義注定只是空想。同時,這種發展還不能停留在過去唯GDP的傳統發展形態上,還必須是一種新型的共享發展形態。經濟發展和公平正義之間并不能畫等號,“拉美陷阱”的經驗教訓表明,沒有共享理念,經濟繁榮的紅利就會被少數人拿走。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著重強調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對解放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桎梏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對公平“兼顧”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對公平正義重視不夠。過分強調效率在帶來中國經濟飛躍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差距、城鄉差距等不公平現象,已經影響到中國發展穩定的大局。為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戰略,一方面強調繼續把蛋糕做大做厚,另一方面更強調把蛋糕切好分好,努力使全體人民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這樣的發展戰略,將大大提升發展的層次、質量和水平,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意義上的、實實在在的公平正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共享發展是激發全體人民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根本動力。人民是享受社會公平正義的主體,同時更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主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根本立場。社會發展的鐵律告訴我們:一切公平正義的事業只有深深厚植于人民的土壤之中,其實現才會有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一嶄新論斷,意味著社會主義中國的全體人民都被組織動員到新的改革發展當中,都被組織動員到實現公平正義的主體隊伍之中。只有切實落實人民利益共享、財富共享、機會共享、發展成果共享,才能讓全體人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人民的創新精神,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激發不斷推進公平正義社會建設的熱情和力量,進而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一個共享發展與公平正義互促互補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公平正義。可以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既是共享發展的本質內涵,更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動力。
共享發展是檢驗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實現程度的根本標準。基于社會制度、歷史時期、社會發展水平、思想認識等方面的不同,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評價標準各異,但一個良善的社會,必定將公平正義奉為圭臬,而公平正義的實現程度,必然以共享的質量、層次、程度等為根本標準。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新時期,面對共享改革紅利、均衡分配利益、增進人民福祉的現實考量,人們對享受社會公平正義的內容、程度和效果有更高訴求與期待,我國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業還需要在長期的建設實踐中接受檢驗和評價。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這面公平正義的鏡子,照映的就是共享的程度與質量。剝削階級社會“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少數人獨享,不存在公平正義;過去那種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的政績觀,不是全面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實現;現在提出共享發展理念,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全面地惠及全體人民,“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因而是現階段最有實際價值的公平正義。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努力建設利益分配的合理格局和秩序,科學優化資源配置的公平發展環境,讓每一位社會成員共享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 (吳毅君 張志: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