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行走在山東煙臺,感受圖書館里的書香、劇院里的精彩、露天舞會的優美、鄉村文化活動的鮮活,城市的美好直抵人心。作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煙臺以文化潤澤城鄉,讓城市更靈動,讓生活更美好。
夜幕四垂的煙臺海風習習,位于市區南大街的市文化中心的燈光依次亮起,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享受秋日的清爽。室外廣場,豐富的廣場文化活動讓人陶醉;室內劇院,斯坦威鋼琴傳出華美音符。
煙臺市文化中心地處煙臺最繁華地段,其背后那段“舍棄7億、補投10億”的故事時常被人提起:當年如果出讓土地搞商業開發,將有至少7億元的資金收益;在此建文化設施,則需要投入近10億元,而且每年還要“投進”3000多萬元用于維護保養。權衡之后,煙臺市一錘定音,把繁華地段留給公益文化設施。如今,“建筑設施一流、運營管理一流、藝術活動一流”的市文化中心,已成為城市文明的窗口。
煙臺把文化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抓文化就是抓發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抓文化就是抓和諧”的發展理念,“十一五”以來,全市共投入90多億元,建起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設施網絡。
圍繞增加供給,煙臺連續兩年開展示范區創建系列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辦以及文化類社會組織、文化志愿者等共同參與,先后推出500多個常態項目。煙臺精心打造專業藝術院團演出季、合唱藝術節、文化大講堂、百姓舞臺、莊戶劇團展演、志愿者樂團演出季等品牌文化活動,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6000多場,營造了“天天有展覽、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題、歡樂伴全年”的濃厚文化氛圍。
以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為主體,廣泛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煙臺不斷整合全社會文化資源,增加文化產品供給。
文化產品能否“適銷對路”,了解需求是關鍵。煙臺依托“89000”民生服務平臺建設“89000”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開通文化專線,將文化服務內容納入三維地理信息引擎和“智慧民生”社區項目,“點對點”回應群眾文化需求,開展“訂單式”服務。
在服務模式上,煙臺市將傳統載體與現代載體有機結合,形成電話服務、網絡服務、實體服務相結合的“三維服務模式”,鏈接著500多個文化單位、企業、機構和志愿者團隊,其中社會力量所屬成分達到60%以上。
在服務方式上,煙臺市建立文化場館聯盟、個性化定制企業聯盟和文化志愿者聯盟三支聯盟,分別提供免費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低價位的個性化文化服務和面向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援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記者 趙秋麗 通訊員 張行方)
- 上一篇:
-
青島用大學滋養城市
已是第一篇
-
青島用大學滋養城市
- 下一篇:
-
弘揚長征精神與改進黨內政治生活
已是最后一篇
-
弘揚長征精神與改進黨內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