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核心要點:
■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 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國家之爭就是實力之爭,根本是生產力之爭,核心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
■ 實施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要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整體水平正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已步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
■ 黨中央將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著力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改革完善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科學把握我國階段發展特征和基本規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創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共同行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一、牢牢把握科技創新大勢,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科技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敏銳把握當今科技創新發展大勢,更加突出科技創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關鍵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事關國家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論斷,把我們黨對科技創新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科技創新理論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發展動力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在戰略定位上,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重視科技的歷史作用,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從全球范圍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國家之爭就是實力之爭,根本是生產力之爭,核心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
在戰略重點上,強調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更多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了經濟快速增長和規模擴張。今天,再要像過去那樣以這些要素投入為主來發展,既沒有當初那樣的條件,資源環境也難以承受。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推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加快形成我國發展新動源。這是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在實踐途徑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一條必由之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大優勢。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要有強烈的創新自信,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努力在自主創新上大有作為。
在制度保障上,強調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實施創新驅動是一個系統性的變革,要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戰略資源上,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要把科技創新搞上去,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為推動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
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創新驅動的謀篇布局更加系統完善。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創新驅動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戰略層面做好設計和布局。中央發布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是指導新時期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發布《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努力破除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科技成果的權益分配、激勵力度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中央立足全局,著眼未來,凝練了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與現有科技重大專項形成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
增強高水平的創新源頭供給,科技實力和創新基礎更為雄厚。重大原始創新引領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黨中央堅持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探索目標相結合,全面部署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構建高效強大的核心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體系。以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為目標,進一步明確國家科研基地的功能定位,優化戰略創新力量布局,在重大科技創新領域研究啟動若干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強科研基礎條件能力建設,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在鐵基高溫超導、量子通信、多功能誘導干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等基礎研究領域涌現了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載人深潛、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等一批戰略高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力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培育發展新動能,拓展新空間。黨中央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應用推廣,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實施糧食豐產、渤海糧倉等科技工程,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開展能源資源、生態環境、人口健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科技福祉。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總裝下線。自主知識產權的CAP1400壓水堆關鍵試驗驗證全面完成。移動通信4G完整產業鏈基本形成,國內用戶超過2.5億人。高速列車技術實現譜系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高鐵總里程達1.9萬公里,占世界的55%。風電和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累計突破50萬輛,居世界第一。
積極培育區域創新增長極,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高地不斷涌現。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引領型發展需要打造一批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創新中心,帶動創新要素和資源的流動和高效集聚。14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6個高新區成為創新發展的“領頭雁”和區域轉型升級的核心載體,經濟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有4個國家自創區對地區GDP增長貢獻率超過30%。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呈現勃勃生機,創新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整體水平正在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已步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主要創新指標躋身世界前列,國際科技論文數量穩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數攀升至第4位;國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國家創新能力排名上升至第18位。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達1.42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一倍,研發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比2010年增加4.2個百分點,以創新培育新動能、以科技引領新發展的良好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三、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邁進,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創造活力空前高漲
黨中央將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著力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力,改革完善國家科技創新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加快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發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今后一個時期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在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構建國家科技計劃新體系,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進一步優化。黨中央全面部署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改革,構建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科技計劃體系,建立目標明確和績效導向的管理制度。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立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戰略咨詢和綜合評審委員會,強化科技戰略規劃、計劃布局和重大任務的統籌協調。依托專業機構管理具體項目,建立統一的評估監督和動態調整機制。構建五大類科技計劃系統布局、統籌銜接的新格局,形成圍繞重點研發任務一體化配置資源的新機制。加快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推進國家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建立國家科技報告制度和國家創新調查制度。
加快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各類創新主體協同發展不斷壯大。為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黨中央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行業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一批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迅速成長壯大。大力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創新,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變為現實生產力。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構建學科、人才、科研“三位一體”創新體系。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深入推進,綜合交叉和建制化創新優勢日益顯現。改進完善院士制度,在院士遴選、管理、退出等關鍵環節形成新的制度規范。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創新政策環境和文化氛圍進一步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普惠性創新政策工具不斷豐富和完善,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創投、中小企業發展等引導基金,開展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將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逐步推廣至更大范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取得積極成效。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深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實行分類評價。不斷拓展國際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快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讓全社會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王志剛: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
- 上一篇:
-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意義
已是第一篇
-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意義
- 下一篇:
-
求是:推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已是最后一篇
-
求是:推動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