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推進具有地域特點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
核心要點:
■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探索和推進具有地域特點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
■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實質就是探索規模化經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就是充分利用本區域自然稟賦和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形成的經濟技術條件,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厚植現代化大農業的新優勢,增強在各種復雜環境下的農業應對能力和競爭力。
■ 在實踐中,黑龍江重點圍繞專業化特點較強的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糧作物產區重點發展農機合作社,圍繞特色種植養殖業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規模化經營新主體,基本形成以綜合經營性合作社為核心,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為補充的多元農業生產新主體格局。
■ 大力培育涵養農村文明新風尚,以提升道德風尚為核心培育良好民風,以物質激勵為手段培育精神文明家庭,秀美村韻得到守護,尤其是很多少數民族村屯特色風情風貌得到傳承展現。
■ 根據“兩大平原”的實際情況,探索通過城鎮化帶動一體化,普遍建立以城鎮體系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為核心的全域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完善“場縣共建”機制,通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共建,形成了共享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黑龍江省實施和推進了松嫩、三江“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探尋了一條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條件下,現代農業發展向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快速推進的道路。2013年6月,《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獲得了國務院批復,標志這項改革正式啟動。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同時,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首創精神,探索和推進具有地域特點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功能大大加強,現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現代農業新型生產關系逐步完善,農民生活水平、素質能力顯著改善。由此形成的有益經驗與做法,既具有因地制宜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可復制、可參考和可借鑒價值。
一是著力構建農業規模經營新格局,厚植現代化大農業新優勢。“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實質就是探索規模化經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發展之路,就是充分利用本區域自然稟賦和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形成的經濟技術條件,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厚植現代化大農業的新優勢,增強在各種復雜環境下的農業應對能力和競爭力。
黑龍江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中積極推動“三化”建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多種形式推動土地流轉,尤其是加快推動土地向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目前,“兩大平原”80%的市、縣搭建了農村產權及土地流轉平臺,土地流轉面積和規模經營面積均占到耕地面積的40%,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7.9萬個。推動農業生產作業機械化,把機械化作為規模經營的必要支撐條件。針對“兩大平原”不同區域的地形、氣候和種植結構等差異,確定不同類型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向,推動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有效提升了勞動生產率。整地、播種、收獲等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9.2%、96.4%、83.8%,居全國首位。推動農業支撐手段科技化,全面推行現代農業生產制度,積極研發培育新品種,開展農業綠色增長模式科技攻關,努力構筑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技術新高地。201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十個百分點,有力提升了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的能力。
二是著力發展農業經營新主體,激發農業內生增長新活力。“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圍繞農民構建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正是培育和構建起了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使得農業生產關系變革適應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由此激發了農業內生增長的新活力。
在實踐中,黑龍江重點圍繞專業化特點較強的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主糧作物產區重點發展農機合作社,圍繞特色種植養殖業積極發展各種類型的規模化經營新主體,基本形成以綜合經營性合作社為核心,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為補充的多元農業生產新主體格局。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品牌、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加快建設16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積極探索培育不同生產經營領域的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出北大荒、黑森、九三、完達山、飛鶴等一批著名品牌。面向市場培育激活新主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經營性農業技術服務組織,促進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與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合作。
三是著力拓展農業多種新功能,延伸農村產業融合新鏈條。農村各產業,不僅具有產品和經濟功能,而且還有生態與環保、文化與休閑、就業與社保、教化與示范等多種功能。通過拓展農村各產業的多種新功能,既有助于促進各產業間的融合,又有助于促進產業鏈條的延伸,擴大農業生產可能性邊界。
黑龍江在“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把產業發展作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打破農村產業界限,逐漸融合形成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既增加了農民收入,也為貧困地區扶貧脫貧提供了新途徑。依據“兩大平原”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文化條件,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賦予農產品以綠色內涵和文化內涵,具有綠色、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已逐漸成為黑龍江農業的靚麗名片。以綠色食品產業化建設為核心,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全力推動加工向精細化、高端化延伸,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四是著力建設美麗宜居新鄉村,創造農民美好新生活。“兩大平原”發展現代農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進廣大農民的福祉。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生活美好的宜居新鄉村,就要讓居住在農村從事農業的農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創造美好新生活的幸福感,讓外出和轉移的農民能夠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黑龍江在“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實踐中,針對農民對文化、醫療、信息、管理等公共服務的強烈需求,建立全省范圍的公共服務監督和評估系統,加強“軟”環境建設,努力增加農村公共服務新供給。著力培育現代理念新農民,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人力資本投入支持力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試點,組織開展創業培訓、項目開發、風險評估、就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服務“六位一體”的就業創業服務,有效提升農民就業創業的新能力。積極創建農村和諧人居新環境,組織開展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成效明顯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使很多村屯面貌煥然一新,農村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觀。大力培育涵養農村文明新風尚,以提升道德風尚為核心培育良好民風,以物質激勵為手段培育精神文明家庭,秀美村韻得到守護,尤其是很多少數民族村屯特色風情風貌得到傳承展現。
五是著力探索農業發展新體制,釋放農業持續發展新動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農業政策和制度供給體系不斷完善健全的過程,后者對前者的支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有效釋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建設,是黑龍江省委省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黑龍江就“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發展制定了專門的實施方案,明晰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頂層設計思路。“兩大平原”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制度創新,涉及到諸多方面,尤以農機合作社的發展具有代表性。黑龍江在支持農機合作社發展、吸引大戶投資的同時,將政府農機補貼資金折股量化到合作社社員,社員按股分紅,讓農民分享到了政府支持的實惠。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制度創新,探索推廣“克山模式”“金成模式”等農村物權融資模式,有效支撐了現代農業發展。根據“兩大平原”的實際情況,探索通過城鎮化帶動一體化,普遍建立以城鎮體系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為核心的全域城鄉一體化規劃體系,完善“場縣共建”機制,通過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社會化服務、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共建,形成了共享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
- 上一篇:
-
李智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黨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已是第一篇
-
李智勇: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黨建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 下一篇:
-
鍛造有理想有信念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已是最后一篇
-
鍛造有理想有信念的馬克思主義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