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蜿蜒而去,赤水大瀑布白練懸空,赤壁丹崖拔地而起,萬畝竹海綠浪翻滾,得益于良好生態環境。僅2017年春節,貴州赤水市就攬客42.3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億元。
赤水市副市長謝遠馳告訴記者,自1990年首次提出“生態立市”以來,10任書記10任市長,一任接一任嚴守生態底線,推動綠色發展。財政“窮”市因此贏來了環境美、產業興、百姓富。如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016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7元,在革命老區探索出了綠色轉型新路。
貴州在牢牢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生態底線的同時,提出發展綠色經濟、建造綠色家園、完善綠色制度、筑牢綠色屏障、培育綠色文化,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了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改革引領,直擊生態建設痛點難點
“魚梁江今非昔比,不僅可以在江里洗澡,還能釣到六七斤重的魚。”回憶起7年前,貴州福泉市鳳山鎮黨委副書記李景林歷歷在目,“那時候磷石膏廢水流入河中,河水變成乳白色,一股刺鼻味兒,連牛都不愿下河。”
“是生態補償機制倒逼企業加強污染治理。”福泉市環保局副局長歐陽雨說,2009年起清水江流域執行水污染生態補償機制,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補償。僅甕福集團就投入2.5億元用于磷石膏渣場防滲、磷石膏廢水回用管線建設、廠區防滲等項目建設,每年進入清水江的總磷減少約2450噸,年上繳補償金也從2012年的4000余萬元下降到2016年的100余萬元。
為破解上游排污下游受害、流域跨地區無法追責這一生態困局,貴州“因河而異”制定生態補償辦法,先后嘗試在清水江、紅楓湖、赤水河、烏江等流域實施生態補償,2011年至2016年底,補償資金達3億元。
破解生態建設痛點、難點,不光運用經濟手段,司法力量也強力介入。2016年1月,貴州錦屏縣人民檢察院訴縣環保局行政公益訴訟案,一審判決縣環保局敗訴。隨后,縣環保局局長和縣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被免職。這起“官告官”案件在錦屏引發不小“地震”。
事件起因于錦屏7家石材公司長期違法排污,錦屏縣環保局兩次收到檢察建議仍未履行監管職責。“生態環境保護事關公眾利益,我們跟縣委、縣政府領導進行了溝通,最終決定提起公益訴訟。”錦屏縣檢察院副檢察長楊德榮說。
貴州是最早嘗試環境公益訴訟的省份,清鎮市中院環保法庭是環境司法界最為知名的環保法庭之一,之后貴州又在仁懷等4個城市的市級法院設立環保法庭,實施跨行政區域管轄。貴州成立省高級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審判庭、省檢察院生態環境保護處和省公安廳生態環境安全保衛總隊,率先在省級層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司法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貴州還給領導干部戴上“緊箍咒”,裝上“加速器”。2015年,貴州省取消對部分貧困縣的GDP考核,但增加了石漠化面積減少程度和森林覆蓋率等生態考核指標權重。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施行政問責22人。在全省八大流域推行環境保護“河長制”,將流域水環境保護工作作為政績考核重要內容。
產業帶動,綠色財富換來百姓幸福
“天然大氧吧”“山地公園省”……山高林密的貴州,儲存了巨大的綠色財富。
如何把生態優勢化為經濟優勢,把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貴州從創新發展綠色經濟尋求突破,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努力推動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有機統一。
走進湄潭縣大青溝村,一片片茶園像綠色的地毯一樣散落在丘陵之間,粉刷成五顏六色的黔北民居點綴其中,宛若童話世界。“我們村現在有個好聽的名字——七彩部落。游客到這里可以體驗茶葉采摘、制作,品嘗農家土菜,體驗回歸自然的感覺。”大青溝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學良介紹說。2016年,湄潭縣茶園面積發展到60萬畝,有茶葉專業村41個,茶葉種植戶8.8萬余戶35.1萬余人。據不完全統計,湄潭縣通過發展茶葉受益貧困戶5404戶17800人,分別占全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40%和41%。
旅游和文化結合,讓青山綠水更添魅力。挑花、跳針、亂針……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中和村村民石玉翠手下,一根根馬尾搓成的絲線穿梭布帛之間,化為蝴蝶、花朵等各式圖案。“以前拋家棄子出去打工,辛苦一年攢個萬把元,現在縣里挖掘保護馬尾繡,打小學的刺繡派上了用場,光做繡片一個月就能掙3000多元。”
雷公山、月亮山環抱,都柳江穿城而過,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水族自治縣,三都圍繞水族的唯一性和獨特性做文章,重點扶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產業,5年累計完成旅游重點項目投資45億元。通過舉辦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動,帶動民族特色商品的銷售,走出一條“旅游+文化”脫貧的新出路。2016年,三都縣共接待游客530.7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2.53億元,同比增長40.54%。
大數據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貴州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精妙一招。在貴安新區,上海聯影醫療公司兩條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生產線已完成安裝,下一步將利用貴安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優勢,打造覆蓋全省的縣域精準醫療中心。“將來可以幫助全省居民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通過大數據徹底改變就醫模式。”上海聯影總部副總裁俞曄珩充滿自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正在貴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十二五”期間,貴州大數據信息產業年均增長37.7%,旅游總人數、旅游總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3.9%和27%。
文明浸潤,凝聚生態保護社會共識
貴陽市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游覽步道上,小朋友們認真地收集濕地植物,有的把植物畫下,有的拍照留存,并把觀察到的植物特點精心地填寫在特制的公園“護照”內。
這是貴州省林業廳、貴陽市生態委共同舉辦的濕地保護宣傳周活動,旨在讓小朋友從小樹立良好的濕地保護意識。
2016年1月1日,貴州頒布實施的《貴州省濕地保護條例》規定,每年10月的第三周為貴州省濕地保護宣傳周。全省各地以不同形式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活動。
生態文明建設,貴州堅持讓群眾當主角,久久為功培育綠色文化。近年來,貴州引導全社會增強生態倫理、生態道德和生態價值觀念,使綠色低碳真正化為群眾的具體行動,化為衣食住行的點點滴滴。
早上9點,像往常一樣,雷月琴準時來到貴陽市南明河解放橋附近,開始她每天都會做的環保巡查。“靠山吃山先要養山,靠水吃水一定要護水”,抱著這樣的理念,年近八旬的雷月琴成了貴陽市第一位注冊環保志愿者。
在雷月琴的影響下,河道邊大部分商戶開始自覺維護起河道環境。她的三個孫子也成了貴陽市的環保志愿者。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去年10月通過關于設立“貴州生態日”的決定,將每年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促進群眾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引導群眾植綠、增綠、愛綠。
去年8月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貴州大生態建設如火如荼,一幅青山綠水、藍天凈土、天人合一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萬秀斌 施娟 汪志球 黃嫻 郝迎燦)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貴州 把綠色融入所有發展
已是最后一篇
-
貴州 把綠色融入所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