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張興軍 林暉 劉羊旸 劉紅霞)貧困,人類社會一道醒目的傷疤。
人類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貧困的夢魘始終如影隨形。
古老的東方,中華民族向戰勝貧困發起了沖擊,它已經用30年左右的時間,成功讓7億多人擺脫貧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萬“鍋底人群”發起脫貧攻堅總決戰。
這是一場創新脫貧理念的生動實踐。
這是一場實現共享發展的偉大創舉。
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彰顯使命與擔當
貴州織金縣珠藏鎮,挖機轟鳴,鏟車穿梭,數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們身后,70多棟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幾個月就可以搬新家,徹底告別貧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貧搬遷對象徐曉先笑著說。
類似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全國22個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總開工項目超過10000個。
火熱的建設現場,殷切的群眾期盼,為華夏大地氣勢恢宏的脫貧攻堅行動寫下生動注腳。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從南湖紅船起航,中國共產黨始終沒有忘記出發的方向,始終把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頭。
從1949年到1978年,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共產黨堅持不懈地探索著減貧道路;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扶貧正式啟動。90年代,《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發布,開啟了制定扶貧計劃先河;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兩份綱領性文件先后發布,引領著扶貧開發事業不斷向前。
成立專門工作機構,確定貧困標準和重點扶持區域,安排專項資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來,扶貧開發工作在華夏大地結出累累碩果,7億多貧困人口告別困頓生活。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扶貧開發并不僅僅是一項具體工作,而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對扶貧開發的重視,對貧困群眾的關懷,從未改變。”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吳國寶說。
當歷史的指針逐漸靠近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擔,壓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末,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對扶貧開發的戰略地位做出重要論斷。
“把貧困地區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集中全國力量共同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已經不僅僅是貧困群眾生存發展的個人問題,而是整個民族勠力同心的國家行動。”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
“如何讓黨和政府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不折不扣地兌現,說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貧困人口是否脫貧。”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說,這種“底線思維”,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清醒自覺與勇氣擔當。
綱領已定,號角吹響。
“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總書記的話振奮人心,開啟未來。
- 上一篇:
-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向著網絡強國進軍
已是第一篇
-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向著網絡強國進軍
- 下一篇:
-
邁向世界舞臺中央
已是最后一篇
-
邁向世界舞臺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