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這一天,幾乎所有的輿論都在叩問社會的誠信,人們都在反思道德的邊界。在人們各種吐槽、無力的背后,有對失信現象的憤慨,有對被失信的無奈,有對“失信渦旋”的擔憂,還有對頂層設計的種種期盼。3·15前夕,中國文明網通過街頭采訪、問卷調查、微博話題等形式,直擊誠信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和網友一起探尋誠信的力量。
面對失信 要勇敢說“不”
“在人們心中社會的誠信度有多少?”“有多少人經歷過被失信?”“面對失信大家都會選擇怎么辦?”在參與中國文明網“承諾315·誠信365”問卷調查的1184位受訪者中,有87%的人曾因他人的不誠信而吃過虧。網友“靈兒”說:“自己不只一次的買到過假貨,收到過假幣。”但是面對這些失信現象,只有26%的人會選擇訴諸法律或到相關部門投訴,69.7%的人碰到這些情況后都會選擇“認栽”。網友“云之鋒”說:“目前的維權成本太高了,我們去投訴或者訴諸法律,花大量的時間金錢不說,還不一定有效。”由此看來,維權成本高是許多人不愿意維權的重要原因。但是,面對個人或商家的失信行為,如果大多數人都選擇沉默,更容易助長社會失信的不良風氣。網友倡議,面對失信行為,更應勇敢站出來說“不”。只有人人都自覺地拿起維權的武器,才能構建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
維護正義 方扶起誠信
在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在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在“老人跌倒你扶不扶”的這個問題上,“會去扶”和“想去扶”的網友占到了93%,這證明,社會上心存善念的人還是占了絕大多數。但真正最后會選擇出手幫忙的人卻只有35%,面對跌倒的老人,為什么有超過一半的人“想幫而沒有幫”?網友“KK”說,“其實我們不是不想扶,而是不敢扶。”人們的這一心態,很大程度上和近年屢次曝出的扶老人被訛事件有關,頻發的失信事件刺激著公眾的神經。網友“齊齊023”說:“跌倒訛人的事情常常上演,讓我們在做好事的時候經常瞻前顧后,我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社會誠信度亟待提高。”人們在經歷過一次失信后,就會陷入一種‘失信渦旋’,即變得越來越謹慎,變得越來越不敢相信別人。人們信任程度的下降,帶來的不僅是人情冷漠,更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網友認為,對正義的維護,是杜絕失信的良藥。 “承諾315·誠信365”問卷調查
構建誠信 要多措并舉
“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遏制失信行為?”調查顯示,很多網友認為誠信建設需要“苦練內功”,認為公民價值觀的養成在構建社會誠信中很重要。如何培育“誠信”的價值觀?96%的網友認為,要融入家風的教育與影響,77%的網友認為,要納入學校教育。網友“程之玲”說:“家庭和學校是個人價值觀形成的第一步,在良好家風和校風的耳濡目染下,人們形成的價值觀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其社會行為。”此外,在參與調查的網友中有95%認為,社會誠信度的提升更要靠制度的硬約束,希望建立嚴格的行業懲戒制度、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通過制度約束失信行為,才能讓失信者無處遁形,才能使社會有序運轉。各級政府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保障,降低公民維權成本,簡化程序,為誠信制度化保駕護航。
2013年底,中央文明辦等中央八個部門和企業會簽《“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披露,2013年建立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對7.2萬名失信被執行人進行了信用懲戒,約20%的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了義務。在今年3月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公民道德論壇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同志再次強調,有關部門和機構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建立“紅黑榜”發布制度,褒揚誠信、懲戒失信,讓違法成本過低將成為歷史,壓縮失信人的生存空間。
網友分享 社會好人多
誠實守信自古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商鞅立木為信得以推廣變法,韓信以千金兌現報償一飯之德的諾言。“仁義禮智信”被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時至商品經濟時代,人與人社交活動變得更為復雜龐大,不同群體交集更為密切,誠實守信更應該成為商品經濟時代的道德標桿。在中國文明網官方微博開展的“尋找誠信的力量故事”網絡活動中,有近萬網友通過網絡傳遞發生在自己身邊的誠信故事,網友“上善若水_50677”說:“我身邊有過很多誠信事情,像商店老板多找錢,顧客主動退回。像撿到錢包,等失主幾個小時將失物送回,類似這樣的誠信行為在社會上還有很多,我們應該相信,社會還是好人多。”網友“成都市和平街小學”說:“學校從2013年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即在學校走廊書架上,有孩子們捐贈的圖書,每個孩子都可以自由翻閱,活動開展1年,圖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有增加,破損的書籍還有志愿者偷偷的把它修補好,這就是誠信的力量。” 參與網絡話題討論“尋找誠信的力量” 分享身邊的誠信故事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難昌”。誠如人言,誠信建設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只有全社會的誠信度提高了,人們才可以享受誠信社會的紅利。何以提高“易皺難平”社會誠信,莫不過于每一位社會成員遏制心中私欲的膨脹,莫不過于“讓失信者寸步難行”的制度保障。誠信作為基本的倫理準則,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去躬行,去愛惜自己的誠信之羽。(王鈺 胡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