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話中秋”活動H5頁面 無論我們走多遠,最讓我們魂牽夢繞的永遠是鄉味和鄉音。它們時刻提醒著他鄉的游子,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么出發。中秋期間,中國文明網聯合全國網絡文明傳播志愿者開展“鄉音話中秋”系列活動,邀請各地網友通過微博、微信用鄉音秀出自己的家鄉文化特色,錄一段視頻、傳一段音頻,讓節日在“鄉音”中越發有聲有色。 鄉音里的中秋 文化味兒更濃了 家鄉最美賞月地、中秋美食、家鄉童謠、傳統月餅、方言祝福,每一樣人們都能如數家珍。無論是杭州的莼菜鱸魚身后“秋風起兮思莼鱸,寧要美食不做官”的千古美談,還是江蘇東臺每逢中秋節當地人都會吃“藕餅”的習俗,抑或陜西西安一帶聚會全家共吃“團圓饃”等等,都寓意著團圓美好;除了吃,中秋之美更在于其獨特的文化韻味,就以清遠一網友分享的中秋童謠為例:“月亮光光,孥來望娘。娘看見,心頭肉。爹看見,百花香。哥看見,親姐妹”。美好的中秋,孩兒來看娘,一家人團圓喜慶。這又何嘗不是中秋團圓文化最樸實的傳承和分享?人們用童謠表達對月亮的崇敬、表達對親人的祝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從南方東莞的“舞草龍”,惠州的“舞火狗”,常德的“設果酒對月飲”,佛山的“豎中秋”,到北方天津的“供兔兒爺”,晉城的“送十五”等等。不盡相同的中秋習俗,對于美好生活寄予的期望都是一樣。 網友“了無聲”說:“鄉音里的中秋,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這個中秋不只是吃吃喝喝,更有文化味兒了。”
鄉音里的中秋 家國情懷更綿長 月是故鄉明,一句句鄉音,讓思鄉之情不再那么感傷,網友“小魚兒”說:“武漢網友分享的熱干面視頻,讓我想起了我的學生時代,那個時候每天騎車上學都會路過一個賣熱干面的小攤,我都會吃上一碗當早餐,賣面的阿姨都會給我多放上點麻油,我吃的那叫一個香,如今,我在離武漢好幾百公里的城市工作,熱干面對于我這個游子而言就是家鄉,就是鄉愁。” 每當明鏡似水的圓月懸掛于中秋的碧空,多少濃郁的鄉愁在胸中涌動,團圓的渴望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中秋的鄉音,串起了中華兒女同頻共振的情感紐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永恒不變的節日訴求和情感寄托。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每當一輪皓月升起,漂泊海外的中華游子,心中不禁升騰起對故土的眷戀,對祖國的思念。一位來自美國的華裔網友說:“看到中國文明網的鄉音話中秋的方言送祝福的視頻,各種思緒涌上心頭,來美國20多年,最難忘的還是鄉音,最想念的還是媽媽燒的飯。” [video:走遍東西南北 難忘家鄉滋味]
鄉音里的中秋 節日韻味更深遠 中國文明網“鄉音話中秋”活動得到了全國網友的支持和參與,共收到網友原創音視頻投稿321條,“鄉音話中秋”的微信H5頁面訪問量9.1萬次,新浪微博話題閱讀量達427萬次,2萬人參與討論。中國文明網推出的《中秋吃點啥:一張東西南北的“吃貨”地圖》《七嘴八舌說民俗》《那些記憶中的童謠》《中秋團圓話月餅》《必備!中秋小長假賞月指南》《中秋祝福怎么送》等六個原創視頻,累計點擊2.1萬次。視頻從9月11至18日在全國上星頻道“現代女性頻道”每天12次滾動播出,涵蓋全國287個地級市,累計送達率約7000萬人。 除了線上活動,很多網友和志愿者還將活動引向線下,寧夏石嘴山惠農區南街憩園社區的志愿者在中秋前夕組織轄區老黨員、殘疾人家庭、單親家庭、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難家庭共40戶開展了"濃情中秋節 鄉音話中秋"的慶祝活動。不僅為大家送上了社區專門定做的寧夏本地特色的大月餅,還給大家用方言送上節日祝福,有的還用方言唱起了兒時的中秋兒歌。活動結束后,殘疾人媽媽劉蓮琴激動地說:“這些丫頭們,中秋節我們還沒有準備,他們就已經為我們送來了月餅和祝福,謝謝你們。” 天涯共此時,無論歷史如何演變,這一輪明月寄托了太多人的思念和希望,這一聲聲祝福、一抹抹鄉愁、一道道美食,總在一瞬間觸動心弦、蘊濕眼角。中秋之夜,再多的祝福也不嫌滿,“鄉音”也讓異鄉人與家的距離更近、更暖。(胡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