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經從量上解決飽腹發展到追求注重品質和健康的階段,但到底如何做一個優雅而有品位的吃貨。在這方面孔子是我們的榜樣。
春秋末期,社會開始動蕩、經濟匱乏、生活水平低下、醫療也不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孔子,生活顛沛、清苦,卻活到了73歲,在那個時代算是高壽了,不僅如此,還由一個孤兒成長為“萬世師表”,在立德、立言上都不朽,生命既有長度又有質量。這與孔子的樂觀心態與良好的飲食習慣密不可分,折射出孔子在顛沛生活中的那份優雅,于清貧中依然追尋品質生活,值得今天的“吃貨”借鑒。
在孔子看來,吃飯是一件莊嚴的事情。崇尚禮儀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這在他的飲食觀中也有鮮明體現。“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意思是“即便是吃粗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分出來一部分用來祭祀,而且表情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瓜祭”是古人在吃飯前,把飯和菜弄一部分放在盤子、碗之間,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這在今天已經很少用到。但在喝酒時,我們還時常看到一些人在飲酒前,把酒杯中的酒灑在地上祭祀一下,祭奠曾經逝去的先人,感恩發明發現創造了食物的先賢,這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神圣感。通過儀式表達對食物和祖先的尊重,就如信教群眾在就餐之前禱告一樣。通過特定的意識培養心中對食物和祖先的敬畏之心,心懷感激和莊重吃飯,也不會浪費,值得借鑒。
吃飯是在人們看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但怎么吃得健康、有味道,那就需要理念和技術指導了。《論語》中記載的飲食方法沒有《黃帝內經》、《隨園食譜》以及《紅樓夢》等書中那么系統龐雜,但依然很有技術含量,能反映出孔子對飲食很有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意思是“吃飯要精工細作,吃生魚片或生肉片要精細加工”,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畢竟古人的體質沒有今天好,古人的飲食加工技術也沒有今天高級,而要尋求健康就要在當時條件下精益求精、“斤斤計較”。而緊接著的“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是在吃飯時關注食物的是否新鮮和色、香、味等是否正常,而這都與食物品質好壞密切相關,與人的健康緊密相連;“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這句話的意識是吃飯要關注食物的加工方法,也要關注吃飯時間或食物產出節令,要有規律的進食,要吃時令的食物,當然也要吃切割正確加工的或正確地方產出的食物,諸如加工肉有縷切(撕成細小的條縷)和橫切,這樣容易進味,易于咀嚼,有助于吸收;“不得其醬,不食”,這句話很有內涵,醬里面富含消化酶,不同的食物需要不同的消化酶,而不同的醬中含有不同的消化酶,不同的醬對消化酶有引導和幫助作用,這句話就是吃不同的食物要借助相應的(富含消化酶的)醬,這樣有助于消化吸收,在食物中添加醬料,這點韓國和日本繼承的比較好,中國就差點,但正確食用醬料確實有利健康;“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解決的是肉食和素食的比例問題,孔子認為雖然肉很多但也不要超過飯與其他素食,多吃素,少吃肉,這對今天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這也與《曹劌論戰》的“肉食者鄙”、佛家中“食素者慧”以及道家養生中的“肉生痰、魚生火”相互印證;當然孔子對飲酒建議適可而止,不要過量,標準就是根據個人的酒量不同而飲酒,只要喝酒之后不亂來就好,“唯酒無量,不及亂”就是這個意思。
吃飯不僅填飽肚子還可養神養心。“有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人活著是為了吃飯”,為了活著而吃飯的人是“飯奴”“飯桶”,不懂得吃飯的樂趣,也必然吃不出來品位和優雅;而中國“活著為了吃飯的人”創造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在飽腹中享受到飲食的愉悅和文化味兒。父母時常拿來教訓我們的“食不語,寢不言”,表面意思很簡單就是吃飯和睡覺不要說話,而看了《論語》之后才知道這是圣人的話。為什么吃飯和睡覺不說話呢?記得大學老師講,吃飯不說話是防嗆著,睡覺不說話是為不影響別人,看似有道理,但遠未如此簡單。很多人在飯桌上滔滔不絕、夸夸其談,我們倒是沒見到有多少噎著的;在寢室里口若懸河、談笑風生的,影響了別人,自己多半也會失眠。后來,看了相關注解才知道,孔圣人圣人的這句話是告誡我們飲食和睡覺是可以養神養心的。吃飯時,人的意識或心神是內收的,說話則向外彰顯的;睡覺時人的意識或心神也是向內的,說話是向外的;吃飯和睡覺本是安靜守神、聚精會神的事情,說話則是逆了本能或心神,既不利于身體健康,也不利于精神健康。當下的飲食文化多講究熱鬧,團坐在圓桌前吃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三杯兩盞過后,誰還在乎吃飯是向內還是向外,美酒美食還有好友相伴左右,不一吐為快恐怕才是浪費這食物的恩賜。這又另當別論,因為此時吃飯的社交功能已經超越了吃飯最基本的功能。
孔子是一個有趣的可愛的老頭兒,是一個深刻的有品味的圣人,也是一個追尋健康吃得優雅的資深“吃貨”。現在吃貨滿天飛,大家都說吃、都在吃,都在追尋地方的雅致、器具的精巧、食物的精美、烹調的精細、菜品的特色,但唯獨缺少關注食物的文化和飲食的禮儀,這點孔圣人在《論語》中給我們補上了一課,雖歷經兩千多年,但今日于我們依然鮮活而有用。品讀《論語》,思齊圣人,做一個懂吃、會吃,吃出優雅、吃出健康、吃出品位的有文化的“吃貨”。雖不能及,吾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