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濟南佛慧山,滿目蔥翠。濟南市民王晨每天早上都會約著老友來這里晨練休閑,呼吸著新鮮空氣,舒展著渾身筋骨。“家門口有這個公園,很滿足、挺幸福!”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片遮擋山體的建筑。經過“青山保衛戰”還山于民、還綠于民,違建徹底拆除整治,綠色生態修復如初,濟南市民從此多了一處暢享青山綠水的好去處。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線,以“既要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有”為目標,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牽引,堅持文明為人民而創、城市為人民而建、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文明進步全民參與,共擔美好生活城市建設之責
樹先進、當典型,模范榜樣“一人就是一面旗、一茬一茬傳新風”。近年來,濟南市共選樹8000多例凡人善舉,發放道德榜樣獎勵1400余萬元,有4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15人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37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伸援手、共參與,志愿隊伍像蜜蜂一樣奉獻、像蒲公英一樣播撒。濟南組建市民拍客團、市民巡訪團等志愿服務組織1.1萬個,常設志愿服務站點8000余個,140萬志愿者每年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20余萬場次,服務群眾1000余萬人次。
強動員、抓帶動,網格力量“一顆螺絲釘在位、一呼百應齊上陣”。濟南發揮社區作為文明創建基本單元的功能,將創城指標納入社區網格責任,對1.6萬余個管理網格實行定人、定時、定崗、定責、定標準“五定”管理,2.4萬余名網格員成為城市管理、公益服務的中堅力量。
在濟南,文明已然成為每個市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標準。市民的傾力參與、傾情奉獻,奏響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和諧樂章。
精細治理賦能進步,增強建設美好生活城市之效
在文明創建中,濟南用精細治理推進文明進步,通過文明提升賦能城市發展。
實施“創城最美”賦能行動,打造特色文明品牌。濟南打造“在泉城,全辦成”審批服務品牌和“不打烊”的網上政府。辦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形成“強師德師風,創文明校園”20個德育品牌。
實施“智慧創建”賦能行動,迭代城市治理方式。濟南高標準建設“數字先鋒城市”,構建形成“大數據說話、互聯網管理、智慧化決策”的文明城市治理模式。
實施“重諾守信”賦能行動,擦亮城市誠信名片。濟南堅持“以誠立身、以信立城”,持續推進“信用泉城”建設,講誠信、重信譽已經成為新時代濟南的金字招牌。
實施“法治保障”賦能行動,規范社會公序良俗。濟南出臺《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等一大批地方性法規,持續推進城鄉法律服務一體化,打造“農村半小時、城區15分鐘”法律服務圈。
實施“公益宣傳”賦能行動,營造正向濃厚氛圍。濟南創新推出“新黃河”客戶端等新媒體,推動公益宣傳全域覆蓋、家喻戶曉。廣泛開展文明主題公益宣傳,公共場所學雷鋒志愿崗、公益廣告設置率達到100%。
在濟南,文明進步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相融共進。
持續創建進無止境,完善美好生活城市建設之治
文明創建,是千萬濟南人邁向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工作推進主題化,確保落地落實有深度。濟南制定發布《濟南市文明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一年一個主題,將各項創建任務細化為近百個工作項目。
實踐載體大眾化,確保市民參與有廣度。全市建成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區縣級中心15個,鎮(街道)級分中心161個,村(社區)實踐站5246個。先后建成“泉城書房”38家,入館讀者380萬人次。打造“愛涌泉城”公益崗、文化助殘“五個一”行動等載體,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
支撐平臺互動化,確保聽取民意有溫度。創辦協商民主“商量”平臺,創新搭建市民文明激勵回饋平臺和市民微信監督平臺,促進形成了群眾從“袖手看”到“拍手贊”,再到一起“動手干”的生動局面。
時間勾勒出一條城市發展與文明進步的上升曲線,見證著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美好、更加自信。兌現幸福清單、感受文明之力,濟南在這條文明進階、城市進步的路上步履堅定!(圖文供稿:山東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