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外宣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下發了《深入整治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該方案強調,要通過專項行動堅決打擊非法網絡公關行為,遏制非法網絡公關猖獗勢頭,維護互聯網的正常傳播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 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對企業發展也大有益處。但是,近年來,一些“網絡水軍”、“網絡推手”、“灌水公司”、“投票公司”,在網上左右網民情緒和聲音,在網上制造事端詆毀競爭對手。網絡不良風氣的萌生,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一種惡意破壞,控制裹挾網民聲音試圖形成一種無法用法律規制的力量,則已不是一般的破壞。 今年全國兩會上,致公黨中央向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一份提案,列出了“網絡水軍”的五大危害:協助客戶企業肆意攻擊、抹黑競爭對手,助長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破壞誠信經營的大環境;敗壞商業競爭氛圍,可能會使某個行業、民族品牌聲譽遭到嚴重侵害,影響左右消費者的消費安全和信任;通過人為制造的網絡熱點事件,扭曲網絡輿論,讓網民在不知不覺中充當其炒作的“托兒”或者“打手”,愚弄網民的同情心、正義感;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故意采用反社會、反主流、謾罵侮辱、黃色下流等方式制作和傳播信息,誤導網民及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破壞社會誠信,讓人們對網絡信息難辨真偽,使網絡信息可信度降低。 網絡不正當競爭事件層出不窮,飛短流長彌漫,互聯網成了一些人的江湖,如若不予重視,依法治理,不良的網絡情緒和沖擊勢必愈演愈烈,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極大的破壞。因此,整治“網絡水軍”,消除網絡叢生雜草,確保網絡的健康運行和諧發展,已刻不容緩。 引導約束網絡上暗涌的一些“江湖習氣”,必須堅持“從網絡來,到網絡去”的思維。關鍵的一點,就是各部門高度重視網絡輿情信息,及時清除“迷霧”、“毒素”,對一些忽然而起聚集的熱點事件,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調查,第一時間公布,讓網民和社會能夠及時了解到事實真相,不被蒙蔽,民意自不能被“網絡水軍”捏造左右。 相關政府部門適應網絡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效率,強化公信,贏得民心。網絡的特殊性,使得網絡輿情紛繁復雜,真假難辨。既然“網絡水軍”能夠攪混一“網”春水,政府應急公關和有關監管部門也須善用網絡信息技術,既在現實社會中增強公信力,更在虛擬網絡世界樹立權威。 可以想見,隨著網絡整治工作的強勢推進,人們對網絡亂象的認識分析能力也會逐步提高。還網絡本真面目,為時不遠。(司馬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