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古已有之,但網絡改變了謠言的傳播生態。從以訛傳訛到“有根有據”,從口口相傳到“病毒”式地蔓延,各類網絡謠言層出不窮,從日本大地震時期的“搶鹽風波”,再到近期的“軍車進京、北京出事”,都是迅速地以幾何級數爆炸式擴散傳播。 “蛆橘事件”讓全國柑橘嚴重滯銷,響水“爆炸謠言”引發大逃亡4人遇難,“謠鹽”致使食鹽的市場供應陷入無序…… 當謠言被證偽時,往往傷害已經造成。 那么,鏟除網絡謠言難在哪里?網絡實名制是不是一劑良藥?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學者,試圖為此求解。 謠言“進化”為“有根有據” 上世紀50年代前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給出了一個決定謠言的公式: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即謠言的產生與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也就是說,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海岸發生9.0級地震,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 這起嚴重的核事故發生在鄰國日本,盡管很多媒體對此進行了及時報道,但由于事故的“稀少性”,由此也具有“模糊性”,使得那場令人咋舌的搶鹽消息迅速波及全國。 2011年3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個網友在QQ群上發出消息:“據有價值信息,日本核電站爆炸對山東海域有影響,并不斷地污染,請轉告周邊的家人朋友儲備些鹽、干海帶,暫一年內不要吃海產品。” 隨后,這條消息被廣泛轉發。接著,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發生搶購食鹽的現象。 “網絡環境下,謠言信息的來源大多比較模糊,主體身份并不明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博士孫嘉卿說。2008年,她對汶川地震后的40條網絡謠言分析研究后發現,在網絡環境中,謠言不再是人們印象中的“編造”,而是在形態上“進化”為“有根有據”。 在“汶川地震被準確預測,但未被預報”的謠言中,通篇900字都在不斷引述近年來發表在各類災害學期刊中對四川地震發生可能性的預測文章,以此來說明造謠者的觀點——國家沒有及時采取措施來提醒相關地區民眾,使受眾更容易相信其真實性,進而成為下一個傳播者。 “其實,搶鹽風波這類謠言只要用‘常識’就可以辨別真偽,但是人們還是選擇了相信,”孫嘉卿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這種相信背后其實有多重情緒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對核泄漏的恐慌、因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對食品生產廠商的不信任等,這些情緒導致了人們對常識的忽視。 “病毒”式傳播的爆炸效應 在現代信息化環境中,在靈活廣闊的網絡傳播平臺上,謠言傳播的環節更少速度更快,往往簡單地“復制”、“粘貼”基本就能完成一次傳播。造謠者要達到使受眾相信謠言的目的,基本都要經過網絡媒介上的“發酵”期,手機、論壇、博客以及微博等新媒體都是可能的“助推手”。 “告訴家人、同學、朋友暫時別吃橘子!今年廣元的橘子在剝了皮后的白須上發現小蛆狀的病蟲。四川埋了一大批,還撒了石灰……”2008年,這條短信從一部手機到另一部手機,不知道被轉發了多少遍。其間,又有媒體報道了“某地發現生蟲橘子”的新聞,雖然語焉不詳,但被網絡轉載后再度加劇了人們的恐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