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為何廣為流行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中國網絡電視臺聯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2”啟動儀式日前舉行。在這個活動上,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說:“根據10月份采集的媒體和網絡用語顯示,‘正能量’排名一直靠前。‘正能量’已經進入年度流行語候選。”(11月22日《西安日報》)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正能量”成為今年國人語言舞臺的主角或者語言生活的焦點,恐怕是沒有爭議的問題。為什么一個科技名詞,一旦被延伸賦予“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的時候,就能成為大眾的情人,為人們津津樂道愛不釋“口”?誠然,“正能量”的瞬間爆發,可能源自數十位中國草根火炬手遠渡重洋,在大西洋彼岸參與倫敦奧運火炬傳遞活動,他們中有憑借賣羊肉串的微薄收入資助貧困學生,先后捐贈20多萬元的阿里木江·哈力克;有憑借頑強毅力擊敗病魔,24歲時成為交通系統最年輕的勞模,還多次配合公安機關破案,且面對失主重金酬謝一次次婉言謝絕的陶崇文……公眾認為,這些火炬手身上所綻放出來的“正能量”價值,能夠促使社會風氣向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行,并能為每個人帶來好運。于是一句名為“點燃正能量”的勵志口號在網絡上迅速躥紅,成為2012年互聯網的“大事件”。在北京一場60多年未見的大雨搶險中,10萬參與救援、排水的干部群眾和無數愛心志愿者、交通參與者乃至普通市民所體現出的精神力量,也把“正能量”推向極致。 人民對“正能量”如此推崇,是因為正能量代表了民眾的希望,承載著他們的期盼。同時還因為“負能量”大量存在,并正在吞噬抵消“正能量”的作用,人們更熱切地期待正能量發揮作用。(雷鐘哲) |
責任編輯:項麗
分享到: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