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時間”,處在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第二批活動全面展開之際。半年多來,教育實踐活動帶來了新氣象。現在,全社會最期待的是群眾路線的長久堅持,最擔心的則是作風問題的反復反彈。 而充分發揮人大與政協的政治優勢,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服務群眾方面的作用,是保障群眾路線常態化的一條重要路徑。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履職履責集中體現在“兩會”期間,工夫則完全體現在會議之外。要建立人大代表聯系選民、政協委員聯系社會的制度,讓代表委員定時定點聯系、接待群眾,深入一線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需求、掌握社會動態,把與群眾“面對面”工作制度化,切實解決選民見不到代表、群眾看不見委員的情形。 群眾路線、作風建設,歸根結底是要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保證,所以,還是要最大限度地匯集民意、民智,把群眾路線轉化為一種制度安排。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職責履行,要突出問題導向、民心導向,不斷推進相關規章制度的廢除、修改、訂立工作。既要防止制度缺失沒人管的情形,也要防止“牛欄關貓”管不住的情形,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給反“四風”等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實現有章可循、于法可據。 無論是選舉民主、協商民主,還是基層群眾自治,都是群眾監督政府的有效形式,也是跳出“興亡周期率”的有效手段。既要尊重、支持群眾的自發監督,更要強化代表、委員的政治責任,提高其開展監督的能力、水平和自覺性,充分發揮民主政治的監督功能。 無論走多遠,都不要忘記最初為何出發,這既是群眾路線的要求,也是民主政治的追求。在“趕考”路途中,群眾是永遠的“考官”,必須以民主政治為橋,保障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期待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兩會”期間的改革好聲音,也期待著新形勢下在貫徹群眾路線方面更多地發揮其基礎性、法理性作用。(江南一木) |
- 上一篇:
-
像孫茂芳一樣發掘道德礦藏
已是第一篇
-
像孫茂芳一樣發掘道德礦藏
- 下一篇:
-
不要配合恐怖分子傳播仇恨
已是最后一篇
-
不要配合恐怖分子傳播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