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強大的技術背景和廣泛的民眾基礎,網絡反腐向來被看好?;ヂ摼W讓無數人成為反腐事業的參與者,在很多案例中,都能看到普通網民的反腐接力。這種全民皆兵的反腐模式為何屢試不爽,原因錯綜復雜。不過,從近來的一些案例看,網絡反腐要想更精準、更有力,離不開一些特殊力量的支持,比如媒體記者。 從劉鐵男到宋林,一些大人物的先后落馬,都與記者的作為有直接關聯。一般而言,反腐對象級別越高,舉報者的風險系數也越高,這也導致直接參與反腐的記者數量極為有限,他們的每一次亮相都讓人驚艷,頗有英雄主義色彩,往往能獲得掌聲。 記者在網絡反腐中的作用得到凸顯,甚至給人以反腐主力的印象。隨著這種模式趨于普遍,輿論的討論也越來越深入,人們熱衷于分析它成功的原因及其正當性,民間大致會認同記者的勇氣與正義感,“一個有思想,敢于揭露的記者,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好記者!”這樣的評價多著眼于反腐結果,但對于突出專業主義品位、越來越追求程序正義的中國媒體界而言,顯然不會滿足于一時的反腐“業績”。一些同行對記者反腐行為提出質疑,他們的聲音在輿論海洋中顯得有些另類,卻似乎道出了某些無奈的事實,那些正義戰士也因此從云霄回到了地面?!?/p> 背后涉及諸多問題,比如新聞倫理,是出于個人恩怨還是公共利益?比如身份問題,是職業行為還是普通的公民監督?可以說,記者反腐從一開始就不那么純粹。批評者耿耿于懷,擔心正義幻象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關系,他們也靈敏地捕捉到,這種反腐模式在一些細節中與當前的法治價值追求背道而馳,“不能說舉著反腐正義旗幟,就可以隨意侵犯個人隱私?!辈贿^,在此起彼伏的反腐浪潮中,這種批評始終無法成為核心議題,更多的批評集中在成功的要素分析,討論記者的職業便利和機構背景對其反腐的幫助。很多同行都會承認,記者反腐之所以難以取代,與當前媒體的角色扮演密切相關,記者接近現場,且有著特殊的使命感,媒體的報道以及同行的經驗分享都提到這樣一個事實,即記者反腐之所以趨于普遍化,往往源自媒體的失語,有報道提到,傳統記者多是報道無望才走上舉報之路?!?/p> 他們以自媒體形象介入反腐,與其說是技術背景下媒體形態的轉變,不如說它是一種無奈的策略選擇。一位同行質問:記者舉報官員就不是專業主義了?或許,此前討論的新聞倫理和多重身份問題,無非只是表明,人們還不能接受一個記者做著以往一個媒體才能做的事。當記者以舉報者身份走向前臺,民眾難掩喜悅與失落,這種復雜的情緒是不是印證了這種可能:我們的社會對媒體的依賴并未減弱,相反甚至有所提升?(何小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化是臺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是臺灣最值得驕傲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