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李春雷潛心創作的報告文學《趕考》(原發于《北京文學》雜志2014年第4期)被不少報刊和網絡轉載,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這篇報告文學,通過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西柏坡工作、生活的特殊歷史片段,生動描述了那一段云譎波詭、驚心動魄的歷史,形象地闡述了一個永恒的歷史真理:“人民,是永遠的江山!群眾,是永恒的考官!”具有十分獨特的現實意義。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文中選取了大量鮮活的史實,描寫的是歷史,面對的卻是現實。作家落筆便開宗明義,出語充滿警醒意味:“人民,是永遠的江山!群眾,是永恒的考官!”西柏坡時期,黨群關系何其親密。正是有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才用最短時間取得了戰爭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當前新的歷史時期,如何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改善和密切干群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是我黨面臨的一大課題。所以,目前正在轟轟烈烈而又扎扎實實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在必要且緊迫。 當時我黨領導機關的工作和生活作風,廉潔而又高效。正是這種“為民、務實、清廉”的作風,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信賴,贏得了最廣大民主人士的信任,從而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天下。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內貪腐現象嚴重,奢靡之風盛行,極大地敗壞了黨的形象,削弱了黨的肌體。所以,全黨實在有必要重溫“兩個務必”,落實“八項規定”,進一步加大反腐力度,加強作風建設,重塑黨的形象。 西柏坡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全黨上下精誠團結,勇于批評和自我批評,集中全部智慧,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最大的勝利,展現了一種意氣風發、奮發向上、無堅不摧的必勝信心和精神氣概。現在,我黨同樣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更需要像當年那樣,真正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武器,精誠團結,上下同欲,用運籌“三大戰役”的智慧和決心,去攻堅克難,取得決定性勝利。作家滿懷社會責任和愛國情懷,在結尾處更是直接指出當前面臨的復雜社會問題,并急切呼喚:“憂焚在胸,輝煌在前!”堪稱有洪鐘大呂振聾發聵的效果。 總之,作家通過西柏坡這一特殊的歷史拐點,透視歷史風云,卻又處處以現實著眼,站位高遠,發人深思,是一部難得的現實主義力作,更是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教材。 這篇作品之所以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還在于文學表現上的諸多創新。60多年來,西柏坡題材已經被千百遍地書寫。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實現突破?李春雷是記者出身,曾擔任某地方黨報的總編室主任,具有敏銳而透徹的政治觀察力。他沒有拘泥于事件本身,而是站在歷史的高點,只選取最需要的“焦點”,穿透歷史風云,呈現歷史流向。所以,對西柏坡時期諸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他運筆如棋子,取舍全自如,簡約而傳神。 在歷史細節的挖掘上,作家也確實下了苦功。文中披露了很多過去未曾見過的細節,比如老鼠嶺、惡石溝等地名,比如劉少奇、王光美的婚戀故事,比如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人之間往來的電報原文……作者又曾是優秀的散文作家,有著十分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其文字靈動流暢,漢字在他手里有了生動傳神、曲盡其妙的表現力。有論者稱,李春雷是中國當代報告文學作家中語言最富詩意、語感最好的作家之一,此言不虛。 當然,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絕不僅僅是文字優美,藝術精致。最主要的是要有獨到的思想性和現實性,且兩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讀者從中既能領略到文學之妙美,更能聽到歷史的聲音,現實的聲音,真理的聲音。這才是文學高出于別的文字的獨特之處,這才是文學能傳播、能醒人的根本原因。 我認為,《趕考》做到了這一點。(彭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遵守規則為何這么難
已是最后一篇
-
遵守規則為何這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