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顯示,從學歷層次比較來看,初次就業率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特點:專科生為79.7%,本科生為67.4%,碩士生與博士生均為86.2%;從學校類型來看,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最高,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點大學,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為75.4%;獨立學院和民辦高校最低,為44.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畢業生的總量近年來逐年增加。教育部發布的年度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我國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2012年,毛入學率進一步提高到了30%。今年畢業的高校學生又比去年增加了28萬,達到727萬。與此同時,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與結構調整、市場需求的總體日趨飽和以及就業觀念的普遍保守,使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愈加凸顯。 怎樣應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首先,高校應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工作,廣泛開展畢業生現身說法等教育活動,用真實的案例教育、警醒即將畢業的學生切勿再死抱陳舊的一步到位就業觀念不放,而應該先就業再擇業,堅信行行出狀元,只要腳踏實地工作,在任何地方、任何崗位、任何行業,都能干出一片天地。其次,需要各校、各地想方設法鼓勵、引導、獎勵高校畢業生創業,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就業。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利好政策,相關各方應該利用國家的政策,讓更多的畢業生自主創業。 破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還需大力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一邊是“技工緊缺”,一邊是“大學生過剩”。這種強烈的對比意味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換句話說,高等院校所培養的大量畢業生,企業并不需要。比如,企業需要大量高級鉗工、電焊工、打磨工、模具工、鉚工,可是諸多本科院校所培養的卻是學術型人才。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學術型人才是否真有名副其實的學術能力?因此,高等教育需要調整結構,比如嘗試將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為職業技術教育院校,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就業,又有利于服務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部最近正朝著這個大方向采取組合改革措施:一是推進高考改革,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學術型高考和技能型高考。二是組建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就意味著,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加強與市場需要的對接。 通過這樣的改革,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預計會“金字塔化”,亦即大量職業教育院校、少量普通院校。例如德國,現有430多所高校,其中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應用技術大學占到整個高校總數的50%,而綜合性大學則只占到25%,并且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良好。 總之,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要多管齊下,而治本之策是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從而使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化解。 (胡樂樂)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維護漢語健康人人有責
已是最后一篇
-
維護漢語健康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