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是唐太宗李世民“修身為政、以防己過”的恰切寫照。眼下,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在全國各地深入推進,各地、各部門圍繞“為民務實清廉”,“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現實成效逐漸顯現,社會風氣明顯向好。但一項調查顯示,許多人對如何鞏固活動成效有不少憂慮,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擔心活動結束后我們還將以什么為“鏡”的問題。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什么樣的價值目標才能凝聚共識,實現價值認同上的最大公約數呢?對此,黨的十八大及時回應人民期待,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簡短的24個字,展現出渾厚深沉的歷史韻味和中國氣派,它是中華民族奮斗歷程的文化表達,也理應成為當代中國人的價值基準和各行各業的一面“寶鏡”。 比如,如果你是一名黨員領導干部,以核心價值為“鏡”,就是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有違人民群眾的熱望,是否有做官當老爺的念頭滋生。尤其是要時刻檢視自己手中的權力,是否被關在籠子里,是否在陽光下運行,是否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進而言之,就是所作所為是否為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貢獻了一份力量,而不是用權力之手損蝕著國家肌體的健康。 如果你是一位生產經營者,就要注意隨時檢查,自己的生產行為是不是遵守了“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這個底線,買賣活動是不是建立在知情同意,契約自由的基礎之上,經營過程是不是做到了與人方便,平等待人,公正交易,是不是在國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一句話,是不是真正遵從和切實踐行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精神,如若不然的話,市場經濟就可能異化為茹毛飲血的霍布斯叢林。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公民,也要時刻銘記,要做一個核心價值的踐行者。這個要求并不低。因為經常聽到一些人夸夸其談,義正辭嚴,甚至直擊社會問題之“要害”,似乎只是“別人污染了環境”,自己一身清白。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一個煙頭沒有及時清理,用不了多久煙頭就會遍布地上,有人在街頭吐痰,就有人在路邊小便,有人上班遲到,有人便提前早退的“破窗效應”,時有發生,屢見不鮮。就此而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追求,的確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精神預設,而是真真切切地蘊含在我們舉手投足的點滴行為之中。 總之,鏡明則塵埃不染,智明則邪惡不生。只要有越來越多的人將核心價值觀這面“寶鏡”奉為做人做事、修身為政的價值參照和重要遵循,就一定能夠為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最為廣泛的民心基礎和力量支撐。 (冉小平/甘肅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明標語”理應文明
已是最后一篇
-
“文明標語”理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