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成熟的社會必須有核心價值觀來凝聚全體共識、維系精神紐帶。而核心價值觀傳承自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共同的精神家園,見義勇為就是園中的一草一木,這就是今天我們捍衛見義勇為的價值所在。警惕新自由主義搖唇鼓舌,極端自私價值觀正在解構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文明傳承和精神家園。聚集在“見義勇為”上的價值觀裂紋,正拷問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急迫性。 5月28日,山東招遠邪教暴徒當店殺人事件震驚全國,連續幾天,許多國人沉浸在扼腕嘆息之中,有人悲憤反問“為何現場五六個男男女女不能救下一條生命”、有人痛切陳辭“要確立見義勇為的制度保障”、有人反躬自省“我如果在現場也許只能做個旁觀者”、有人越俎代庖“今天是中國人集體恥辱日”,還有人反唇相譏“為何俠士只能躲在鍵盤后”。紛紛擾擾的輿論場還驚動了“國際友人”,美國彭博社發表雄文《中國為何缺少見義勇為者》,罕見地深入討論中國的一件社會新聞。 然而,僅僅3天后,江西宜春一輛公交車上,兩名離高考不到一周的高三男生,拼卻身受重傷,奮起奪刀,救下一車乘客。兩位英俊少年的義舉激起強烈反響。教育部迅速作出反應,破例啟動B卷待少年英雄康復后單獨設考,當地高校表示愿意免試入學,央視新聞聯播專題特寫,《人民日報》罕見頭版大圖,清華、西北工大、珠海、澳門大學的橄欖枝紛至沓來,或免試入學,或破格錄取。當然,也有人發出聲音,認為如此獎勵有損高考公平。 時隔3天的兩起事件,嘈雜喧嘩的輿論生態,再一次把“見義勇為”這個古老命題推向風口浪尖,而對它迥異的價值判斷撕裂了轉型期中國的社會共識。一個毋庸諱言的事實是,見義勇為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否則,《人民日報》何需以頭版報道?甚至就在兩位少年英雄暴發正能量的現場,還有兩個細節深深刺痛著公眾神經:一個是當事少年易政勇告訴《人民日報》記者:“遺憾的是,可惜車上沒有其他人幫忙,讓歹徒跑掉了”;另一個是,公交車監控視頻顯示,司機打開車門的一剎那,爭先恐后奪門而逃的有四五條漢子! 深受“舍生取義”教誨、鄙視“見利忘義”之徒的孔孟子孫,何時開始流失見義勇為的基因? 伴隨著這個許多中國人共同的心頭糾結,總有一些聲音居高臨下、不容置疑地“布道解惑”:不必苛責這些卑微生活著的蕓蕓眾生,選擇對他人無害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他們的權利嗎?汶川地震中的老師“范跑跑”扔下學生獨自逃生是他的自由,一個連自己生命都不愛的人會愛別人嗎?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平等的,為什么犧牲此生命拯救彼生命就是崇高正義的呢?等等似是而非、正邪難辨的“小清新”、“文藝范”碎片,漫天飄蕩在自媒體世界,經“高貴冷艷”的學者專家、心靈導師、意見領袖同氣連枝,你呼我應,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論場。在這個“場”中,歷史變得虛無,是非正在模糊,英雄次第崩塌,共識一一瓦解,社會從而分裂,包括見義勇為在內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逐漸淡出三尺講臺、家教庭訓。 招遠事件的網絡討論經典再現了這一場景。美國彭博社6月6日發表的報道敏銳地發現了網絡輿論場前后的變化。它寫道:“實際上,對這起殺人案的討論持續到本周,在語氣上發生了明確變化,從自我批判轉向了辯護。網上越來越多的聲音認為,期望每個人都能做到見義勇為是荒唐的。網名‘叫獸易小星’的微博用戶寫道:‘誰都有懦弱和退縮的權利,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英雄。見義勇為是值得贊賞的良知,是值得敬佩的勇氣,卻不是普通人必須承擔的責任或者義務。’”結尾處,報道滿意地寫道:“現在,對這起殺人案中沒有出手相助的旁觀者進行的憤怒聲討,已經讓位于對‘鍵盤英雄’的諷刺挖苦。” “叫獸”先生“值得敬佩”、“值得贊賞”之后,拱手將見義勇為束之高閣、供于案頭,陶然享用懦弱退縮的“權利”,殊不知除了“責任”和“義務”之外,還有美好、崇高、正義、價值,這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本能的道德追求。把道德層面的見義勇為,與法律層面的責任義務混為一談,繼而暗渡陳倉、混水摸魚,邏輯之乖謬令人不恥。同樣,弘揚見義勇為正能量的網絡言論被污名化為“鍵盤英雄”,其背后的荒唐邏輯也不值一駁,正如魯迅先生的詰問:寫殺人最好自己殺過人,寫妓女還得去賣淫么? 然而,比公知精英犬儒式的嘲弄崇高、鼓吹極端自利更具殺傷力的,是還待完善的司法環境,為個別失當司法判例打開“潘朵拉盒子”,經無良媒體炒作,進一步抽緊了這個國人共同的心結。遠的如南京彭宇案,惡果昭彰,以致“老人跌倒扶不扶”,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傳頌幾千年的禮儀之邦居然成為一個問題。近的如追小偷致其失足落水而吃了官司,賠盡家財,時有耳聞。此類違背傳統價值、貌似程序正義的判例,漫畫般充斥著媒體角落,銷蝕著見義勇為所體現的高貴情操。 行文至此,更感江西兩名青蔥少年的果敢出手、坦然赴義是多么可愛、可敬、可貴。這正是沒有絲毫世俗權衡、盤桓算計的樸素正義。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11年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中,18名路人經過奄奄一息的被碾女孩,最后伸出的雙手來自于一位撿垃圾的阿婆。這同樣是流淌在我們民族血脈中的樸素正義的自然流露。出于未經污泥濁水腐蝕的“原生態”少年心田,讓我們對沉默的大多數、對家國天下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他們已經用鮮血交出了一份人生答卷,還他們失去的大學夢想又有何妨?正如清華招生處負責人所說:“清華歷來對少年道德楷模極為關注,汶川地震時就免試錄取過多名救人少年。”維護高考公平與弘揚見義勇為,都善莫大焉。但對轉型中國的社會成長,哪個更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兩“善”相權取其“大”,勿以“善大”而不為。 利益多元化必然導致價值觀多元化,任何轉型社會都不可避免。萬馬齊喑、一言九鼎的時代已然掃進歷史垃圾堆。但是,任何成熟的社會必須有核心價值觀來凝聚全體共識、維系精神紐帶。而核心價值觀傳承自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共同的精神家園,見義勇為就是園中的一草一木,這就是今天我們捍衛見義勇為的價值所在。追求個人價值、自由選擇生活、“人人享有出彩的人生”,是每個現代中國人的權利和夢想,但誰也無權嘲弄崇高、踐踏美好,拆毀我們的精神家園。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也沒有一種文明是建立在以鄰為壑的人心孤島上。正如美國開國之父們在《聯邦黨人文集》中說的那樣,“在一次長期的流血戰爭中并肩作戰,光榮地建立了全體的自由和獨立”,正如鐫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那樣,“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所有獨立自由的偉大命運共同體,都是建立在無數個體的犧牲付出之上。警惕新自由主義搖唇鼓舌,極端自私價值觀正在解構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文明傳承和精神家園。聚集在“見義勇為”上的價值觀裂紋,正拷問著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急迫性。 (謝 曄) |
- 上一篇:
-
動真碰硬 頂得住壓力
已是第一篇
-
動真碰硬 頂得住壓力
- 下一篇:
-
亟需加強中國價值觀構建
已是最后一篇
-
亟需加強中國價值觀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