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儉黜奢 明德修身
“儉”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我國古代賢哲大多主張崇儉黜奢,他們認為節儉能夠修身養性、富國養民以及定國安邦。司馬光有言,“有德者,皆為儉樸也。”唐代詩人李商隱更是從節儉角度對家國興衰進行高度概括,“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今天,弘揚節儉這一優良傳統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節儉是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節儉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不僅僅指生活的儉樸,更標志著一種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一種不圖享樂的人生態度。那些在物質生活上寡欲尚儉的人,往往能培養出戰勝困難的艱苦奮斗精神,并使之成為實現人生理想的不竭動力。 節儉有助于加強廉政建設。廉潔作為“為政之本”和“為官之綱”,是對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在當今社會,領導干部面臨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沖擊,若不能保持勤儉節約的本色,便有可能腐化墮落。唯有儉以養德,自警自勵,才能抵御各種腐蝕和誘惑。 節儉是一國可持續發展之道。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也日漸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更要堅持勤儉節約,大力倡導節約資源,在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開展節水、節地、節能等活動,提高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實現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張婷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財貿室助理研究員)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狗肉節”不應成為秀場
已是最后一篇
-
“狗肉節”不應成為秀場
責任編輯:項麗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