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隆化縣中關鎮王柵子村的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大學生村官張武在給牛喂食。 新華社記者 王曉攝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大學生村官作為有思想、有見識、有活力、有技能的現代人才資源,正在成為推進農村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要用好這支力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當前,筆者認為處理好以下五個關系尤為重要。 處理好“流得動”與“留得下”的關系 大學生村官既要流得動,為各行各業培養接班人,又要讓一部分人能夠留得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充實持續的推動力量。在流得動問題上,要處理好一元趨向與多元導向的關系。 一要細化從大學生村官中定向招錄公務員等相關政策。要堅持競爭擇優、好中選優,在工作業績和考核結果方面設置一定的門檻,加大工作業績和考核結果所占的比重,強化實干導向。二要重點建立“扎根”機制。在關注“流得動”問題的同時,當前要把著眼點更多放在“留得下”上。要加強落后地區農村的軟硬件建設,為大學生村官搭建建功立業平臺。三要探討大學生村官任職期滿后的橫向流動。由于選聘時一般不限戶籍,目前很多大學生村官是在異地工作,可以運用市場機制,實行雙向選擇,引導大學生村官向原籍流動,或者向社區、發達地區農村流動。流向發達地區農村的可以采取聯手共建模式幫助曾任職的欠發達村,實現村官系統內的橫向流動與內循環。 處理好分類培養與多元發展的關系 分類培養是大學生村官管理部門在綜合大學生村官性格特質、專業特長和社會實踐經歷等方面的基礎上,依據“適應需求,科學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則,把大學生村官劃分為“基層干部型”“創業富民型”和“培養提高型”等不同類型的一種培養模式。要制定大學生村官培養規劃,力爭到“十二五”末期,縣級、鄉鎮、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學生村官成為骨干。 一是把那些職業感覺良好、村務工作能力強、愿意長期扎根基層的大學生村官歸入“基層干部型”。二是把市場信息靈通、經營頭腦靈活、管理經驗豐富、有自主創業項目的大學生村官歸類為“創業致富型”。三是把不適應農村環境、進入基層工作狀態慢、有繼續深造學習意向的大學生村官歸類為“培養提高型”。在實行“三級幫帶”指導開展工作的同時,幫助解決生活難題,鼓勵其繼續學習深造。 處理好上級考核與群眾評價的關系 大學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學生村官的關鍵環節。要堅持大學生村官對上級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相結合,既要接受鄉鎮和村里的領導、指導和管理,完成鎮村領導交給的事務,又要考慮群眾的需求,對群眾負責,搞好群眾需要的服務。要處理好為村干部服務和為村民服務的關系,開始作為助理角色,既要協助書記、主任做好日常工作,又要著眼于宏觀全局,為農民做實事、干好事。 大學生村官具有明顯的基層導向,在考核上也應指向基層。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時,采取公開述職的辦法,讓村民、村干部、黨員全程參與,測評打分,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當然,考評應堅持省市指導、縣級部署監督、鄉鎮組織實施,重點看工作實績,看當地村干部、黨員和村民的評價。 處理好組織推動與市場推動的關系 從目前看,調節大學生村官人才流動的市場機制相對缺位。從欠發達地區看,有必要采取行政推動的辦法。而發達地區的農村,可以通過市場運作、雙向選擇的方式配置大學生村官資源,形成由市場因素主導的自主流動機制。 一方面,把管理重心下移,著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今后一段時間,在發達地區則可以加強農村承接大學生的載體建設,通過村兩委聘任、村辦企業招聘、吸引大學生建立社會服務組織等多種方式,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發揮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發展與治理中的整合作用。大學生村官聯系著黨委政府和群眾,城市和鄉村,高校和農村,群眾與群眾,大學生村官的身份是在國家與農村之間嵌入的一個紐帶,如果自主能動性發揮得好,其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和所得到的鍛煉將是非常大的。 處理好學校教育與農村需求的關系 為更好地選聘優秀大學生到農村任職,有必要對各地現行的大學生村官政策進行適當調整。這種調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將大學生村官選聘報名階段從現在的大學畢業階段向前推移到大學二、三年級,實施大學生村官雙學位項目,第二學位可為涉農專業或村社管理專業。建議第二學位的學費由國家予以免除。對于參加了該項目的學生,可以增加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學和培訓。根據這一計劃,國家只需拿出20個億,就可以培養出20萬名優秀村官。二是對選聘出來的準大學生村官,其畢業實習或設計環節可以在村官工作的村鎮進行,根據農村的產業發展狀況或上一任大學生村官的創業情況開展創業項目設計或難題攻關。三是對任職期滿的大學生村官,高校要在其繼續學習深造方面提供便利條件,可以開設相關涉農或管理等專業碩士學位班,畢業后,如果想繼續回到農村工作,可以為其解決事業編制留住人才,如果不想回農村工作,可以自主擇業。(李義良 江蘇省大學生村官研究所副所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女童救人身亡 該不該認定見義勇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女童救人身亡 該不該認定見義勇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