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了10位“節約之星”的先進事跡。自24日起,《光明日報》連續報道了發明節水器的金九皋、山東煙臺大學七名保潔員等“節約之星”節儉養德的故事,引起讀者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樹立節約意識、踐行節約文化,是值得倡導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面對旁人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事,許杏桃用二十年的時間下足功夫,利用業余時間自學,終于開發出一套有效的節電系統,他從普通工人成長為節電專家,讓人欽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學生郭劍鳴說,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應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節約,作為一名未來的科研人員,我們應當為更好地節約各種資源做出探索。 湖北棗陽地稅局辦公室主任孟雙玲說:“節約是一種習慣,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中養成。我們單位購置了6輛自行車,機關干部凡在市區內辦事的統一騎自行車,既環保節能,也減少了公務用車的費用。食堂就餐提倡‘光盤’行動、衛生分區負責,舉措很簡單,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勤勞節儉的習慣。唯有踐行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才能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主流媒體紛紛報道這些‘節約之星’的故事,在全社會刮起了一陣‘節約風’。在醫院實習期間,我看到很多醫生在打印病歷病程記錄時都盡量雙面打印,醫療垃圾分類投放,這些都可以算作節約行為。我相信,隨著每個人節約意識的提高,全社會節約文化的形成,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出更多的節約新點子。”同濟醫學院見習醫生王翌晨說。 “行為總是跟心態密切相關的。浪費行為的背后是漠視,漠視資源、漠視環境。節約,可以培養對自然的尊敬之感,也可以培養一種更淡定、更有序的消費心態,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節儉,是一種德行。不僅是個人的,更應是全社會的。”湖北經濟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夏青說。(記者 龔亮 通訊員 杜夢楚)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鐵的史實豈容否認
已是最后一篇
-
鐵的史實豈容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