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7月7日報道,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西省宜春市“奪刀少年”柳艷兵、易政勇因傷被特批參加單獨高考之事有了結果:這兩位見義勇為者分別被南昌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錄取。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已表示,將對柳艷兵、易政勇兩位考生給予免除學雜費等一系列照顧措施。 兩位“奪刀少年”的壯舉無疑是社會正能量。不過,此事在贏得盛贊的同時,也引發了關于兩人如何上大學的激烈爭議。許多人出于樸素的正義感情,認為“奪刀少年”已經交出了道德答卷,應該被免試保送進入大學,甚至進入頂級名校北大、清華。但另一些人則基于教育公平的考慮,認為高考與見義勇是兩碼事,否則今天的高考就會帶上某種“舉孝廉”的味道。客觀來講,給出特殊待遇就意味著破壞高考規則,這種口子一開,勢必留下后遺癥。 自從6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大幅圖文報道和中央電視臺密集報道后,“奪刀考生”的命運就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善良的人們真心希望英雄流血不流淚,能有適合他們的大學敞開懷抱,讓社會正能量得到有力弘揚。對此,一些高校作出了積極響應——南昌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等一直熱情地爭搶“奪刀少年”。這不僅說明一些高校青睞“奪刀少年”這樣充滿正能量的考生,其實也表達出了全社會的關愛與熱情。 不過,對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來說,如何妥善地處理好“奪刀少年”上大學的事情,著實是對智慧考驗。一方面,它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必須要給予“奪刀少年”升學的機會與適當的褒揚,而這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所要展現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尤其必須要嚴格地遵守自己所制定的高考規章制度,維護高考公平公正的核心原則,排除各種意義上的高考特權和特殊待遇。這兩方不能有任何偏廢。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客觀而言,本身就已經享受了高考單考單招和特殊的英語不考聽力待遇的“奪刀少年”,被江西本身的省屬大學錄取就是一個各方均能接受的最佳解決辦法了。因為這么做既堅持了高考考錄的公平公正核心原則,又體現出了對“奪刀少年”的合適褒獎;既充分積極回應了公眾弘揚正能量的普遍訴求,又充分尊重了“奪刀少年”自己的意愿——他們從最開始就表達了要通過參加高考上大學的意愿。 對于“奪刀少年”上大學一事,這既是塵埃落定,也是最佳結局。還要提醒一句,各方圍繞這事所掀起的沸沸揚揚的激烈爭議可以消停了——還“奪刀少年”一個清靜的學習環境,也還高考加分政策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胡樂樂)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
已是最后一篇
-
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