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齡30年的甘肅省宕昌縣鄉村代課老師王世明,2013年被評選為“最美鄉村教師”,因為從1989年開始出遠門打工過4年,中斷了教齡,他至今沒有轉正,他認為,“可能永遠也轉不了正了”。如今,他的工資只有400元。而當年與他一起代課的教師轉正后拿到了4200元。(7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和王世明有著類似境況的鄉村老師,現實生活中并不鮮見,這幾年“代課教師”的悲情故事也屢屢見于報端,他們的很多遭遇令人潸然淚下,輿論對給其公平待遇的呼聲也不曾停過。然而,審視現實,鄉村代課教師仍然是個帶有悲情色彩的群體。即便是有人已經獲得過“最美鄉村教師”這樣的榮譽稱謂,卻仍難改變極低的待遇,這正是輿論再度聚焦王世明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美”與“待遇極差”之間的反差固然令人難以接受,但關注鄉村代課教師群體,還需跳過標簽,去實現他們應有的公平待遇。也就是說,就現實而言,不是獲得了“最美鄉村教師”稱謂就意味著待遇的改變,而是需要制度性的補償和認同,去實現公平。如果王世明因為“最美”的稱謂而得到了更好的待遇,或許輿論就不會如此關注,但這并不能掩蓋更大的缺憾,對于更多同樣“美麗”的鄉村代課教師而言,他們渴求的也不是一個“最美”稱謂,而是公平的待遇。 近年來,不少地方提高了鄉村代課教師的待遇,有些鄉村代課教師因政策的松綁而實現了轉正,但很多鄉村代課教師仍難獲得待遇改善。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轉正的條件仍顯得苛刻,不少代課幾十年的鄉村教師因為找不到足夠的證明人和所需材料,而遲遲不能轉正。其次是,或因為財力不足,或因為態度怠慢,不少地方在對待鄉村代課教師的轉正申請時,故意刁難,甚至是該辦的不給辦。 代課教師是過去那個教師資源稀缺時代的產物,他們是很多如今在各行各業充當中流砥柱的青年才俊的啟蒙老師,他們的精力都消耗在了鄉村的清貧講臺上,如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已經或即將進入退休年齡,卻普遍只有每月幾百元的待遇,這其中有最美的堅守與奉獻的身影,但更多的是悲情。 化解代課教師的悲情,不僅是通過媒體將他們的事跡廣為傳頌,也不僅是給予他們榮譽稱謂,而是要通過制度性的安排實現公平待遇。其實隨著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以及教育投入的加大,本可以很好地解決鄉村代課教師的待遇問題。在對待代課教師轉正訴求,尤其是代課數十年老師的轉正訴求上,政府應該更積極、更具有人性關懷些。因為這些老教師辛苦了一輩子,年輕時沒能實現同工同酬,如今已進入風燭殘年,更不能讓其徒有失落淚水。 我們被不少“最美鄉村代課老師”的事跡所感動,但他們需要的“最美”獎勵其實是政策的善意與溫情。(寇宇龍)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與人約架 不如與己“約架”
已是最后一篇
-
與人約架 不如與己“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