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8月7日電(記者羅宇凡 李懷巖 李萌 李放)截至目前,地震災區的“72小時黃金救援期”已過。從搶救傷員到安置受災群眾,從搜尋遇難者到恢復災區基礎設施,救災面臨的壓力和難度依舊不減。 那么,當下的救援行動該如何更科學、高效地開展?“新華視點”的記者針對災區正在面臨的四大焦點問題進行了現場采訪。 焦點一:如何讓“交通生命線”通暢? 5日晚,通往震中龍頭山鎮的”咽喉橋”--龍泉河鋼架橋建成通車,震后曾一度中斷的通往震中的道路終于打通。 鋼架橋通車后,災區“交通生命線”并沒有完全通暢。前往龍頭山鎮的狹窄道路上,有軍車、物資車、救護車、采訪車、油罐車、民間搶險救援車以及百姓回鄉探親的轎車、摩托車等各種車輛,有些擁擠。 “車多、人多!到災區來是好心想辦好事,但保障通行的壓力大。”武警云南總隊副參謀長黃國祥說,地震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搶救生命,雖然72小時已過,但搜救任務仍然是重中之重。同時,大量物資和救援設備需要緊急進入震中。 “首先需要有經驗并強有力的交通專家對‘生命線’進行科學、有序的疏通和管理。”中國紅十字會救援隊領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秘書長孫碩鵬說,一方面,要對至今沒通暢的道路盡快搶通;另一方面,在地震多發、易損地區,未來進行道路交通規劃時,應該考慮留出備災應急的戰略通道。 此外,應最快速度地分清輕重緩急,有序調配資源。比如,應最先保證搜救、醫療人員進入。而在物資方面,則應首先保證基本生活用品,如飲用水、食品和棉被、帳篷的進入。 焦點二:如何讓專業救援設備和大型救援機械順利進入? “專業救援設備不夠,鑿巖機、無齒鋸不夠,設備用油一度也很緊張。”中國救援三支隊指導員張務寬說。 中國紅十字會青島藍天救援隊隊員告訴記者,在上飛機之前,因一些設備油和特種救援設備被禁止帶上民航飛機,導致一些關鍵性設備無法托運。“外地趕來的專業救援隊伍很難在救援初期帶足設備,而這個時候又是最需要設備的階段。” 災區部分救援專業人士認為,首要的是加強震后第一時間的溝通、協調,在進行交通管理規劃時充分考慮,讓這些機械率先進入災區。 此外,對于地處地震多發區的易受損地區,應在平時就進行應急專業設備的儲備,一旦發生災害,就能自救并有效地配合外部專業力量開展救援。 焦點三:如何讓救災物資最快地到達群眾手中? 隨著通往龍頭山鎮道路的全線貫通,大量救災物資陸續運入鎮中心。在龍泉社區中心的廣場上,救災用的礦泉水、方便面、飲料以及各種食品堆積如山,龍泉社區及周邊的災民基本上能第一時間領取救災物資。 不過,與此同時,由于道路不通,邊遠村鎮的救災物品發放仍有困難。6日中午,龍頭山鎮新民村青松坪小組組長蔣興榮到騾馬口安置點領取大米。蔣興榮說,青松坪距離龍頭山鎮大約20公里,和村民一起背著大米,至少需要4個小時才能回到村里。 “災區的道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貫通,在這段時間里,救災物資的發放如果僅僅依靠救援部隊和志愿者,很難實現全覆蓋。”洛陽飛鷹救援隊中隊長史寶國說,探索一套鼓勵受災群眾自救、自行領取救災物資的方式非常必要。 蔣興榮說,如果能鼓勵大家自己領取,然后登記造冊避免重復,也是個可行的辦法。 焦點四:安置點有水管、廁所和垃圾站了嗎? 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陸林說,從衛生防疫角度來講,災區群眾的集中安置點必須“三有”:有清潔供水管道、有臨時搭建廁所、有臨時垃圾收集場所,但這“三有”容易被忽略。 目前,集中安置點的環境衛生條件需要改善。“不要小看廁所。”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趙世文說,地震災后存在疾病流行的風險,在這個時期,防疫工作應該被提到重要位置上來。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模范倒了 道德不會倒
已是最后一篇
-
模范倒了 道德不會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