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與災難競速 走出“魯甸式不幸”
發表時間:2014-08-1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每一次災難,都能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現實、發現問題,進而轉化為改變現實、解決問題的經驗

  魯甸地震災區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學開建,意味著魯甸抗震救援工作,正式轉入重建家園的新階段。逝者已矣,生者堅強,被地震打亂的生活將逐漸回到正軌。有汶川、玉樹、蘆山等災后重建的經驗,有黨和政府堅強有力的支持,有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扶,在地震中痛失家園的魯甸人,再過一段時間應該就能住進新房。

  與以往所有地震一樣,災民的房子依然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同樣也是災后反思的落腳點。在這段時間的媒體報道中,我們已經無數次地看到魯甸房子的脆弱,“絕大多數遇難者是被倒塌的房子壓死的”;我們也曾深刻感受到魯甸人的貧窮,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他們,即使拿到微薄補助也蓋不起需花費10余萬元的抗震房。

  地方政府當然知道遍地的土坯房弱不禁震,也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甚至還提出了“2020年農村民居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的目標。然而,進展緩慢的農房改造工作仍沒有跑贏地震——官方數據顯示,2013年的農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中,魯甸縣的開工率僅為59.08%,在昭通11個縣中排倒數第二;竣工率方面,魯甸縣僅有0.08%,排名倒數第一。

  曾多次參與抗震救災的新華社記者發現,在去年蘆山7.0級地震中,很多農房在汶川地震后進行了加固處理,房倒屋塌的情況并不多;而在此次魯甸6.5級地震中,有的村莊震后基本看不到高于一米的建筑,傷亡因此比蘆山慘重數倍。試想,如果魯甸的農房改造工作完成得更好,地震災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小很多。

  念魯甸,望西部。在地質災害多發、經濟基礎薄弱的西部地區,還有很多地區都像魯甸一樣,有很多抗災能力極差的房子,有很多蓋不起抗震房只能自求多福的百姓。隨便一次地震、一場洪水或是一次泥石流,就會讓這些地方成為“下一個魯甸”。從這個視角來看,接下來我們該重建的不僅是魯甸,更是整個西部。

  如果說抗震救災是與死神賽跑,那么,防患于未然就是與災難競速。從汶川、玉樹重建中吸取經驗,從魯甸地震中吸取教訓,補齊西部地區尤其災難多發地區的“欠賬”,消除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落實中央部署的農房改造工作,讓老百姓都能盡快住上結實抗震的房子,從長期來看,是一項比直接扶貧更緊迫的任務。

  在對危房進行改造加固的同時,也可以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對部分確實不適宜居住的地區進行“災害移民”。歷次災后,都有一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地質環境復雜而成為“孤島”,即使災后原地重建新房,未來的生存、生活依舊堪憂。四川、甘肅等地的經驗是,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將部分民眾遷移出去,在更適宜居住的地方科學規劃新的聚居區。這種成熟的模式,值得地方借鑒。

  當然,監管介入、加強審計、賬目透明,也是前幾次災后重建的寶貴經驗。無論是推進農房改造工作,還是開展“災害移民”,只有未雨綢繆地做好監督,防范偷工減料、擠占挪用資金等亂象,才能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與災難作斗爭的過程,正是我們認識自然規律并不斷趨利避害的過程。每一次災難,都能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現實、發現問題,進而轉化為改變現實、解決問題的經驗。為避免魯甸今日遭遇的不幸被其他地區“復制”,為西部地區排險的工作已刻不容緩。(易艷剛)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責任編輯:項麗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13401&encoding=UTF-8&data=ACA_eQAAAAcAAE5cAAAAAQAr5LiO54G-6Zq-56ue6YCfIOi1sOWHuuKAnOmygeeUuOW8j-S4jeW5uOKAnQAAAAAAAAAAAAAALjAsAhQTfwkKU16jflGbzz6XPSd7uDy7bQIUCU-hgfc4-O0fKrym4IiMcNeGKp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13401&encoding=UTF-8&data=ACA_eQAAAAcAAE5cAAAAAQAr5LiO54G-6Zq-56ue6YCfIOi1sOWHuuKAnOmygeeUuOW8j-S4jeW5uOKAnQAAAAAAAAAAAAAALjAsAhRrUcgD18J3h9iqzRq-YY4F9LpvZQIUYW4gU4tj3rY_wul1QluhoRY3j28.&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