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普遍處在一個既有機制保障又有實施條件的環境中,挺身而出就不是一個還需要思想斗爭的問題。 日前,秦淮河老外救人一事,經過媒體報道,獲得了網友的普遍點贊,大家都對這位“洋雷鋒”的行為表示了支持,并且有很多網友表示佩服該老外的救護技能,因為報道中接受采訪的醫護人員解讀,該老外采取的是正規的“復蘇體位”進行救護。 近年來在引起社會熱議的此類事件中,一般大家比較注重的都是見義勇為的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問題,最集中的幾類問題就是見義勇為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流血又流淚,見義勇為救人反被誣,見義勇為如果過當造成傷害怎么衡量等,從老外救人這個事件上看來,見義勇為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個正能量導向,如果要想形成風氣,除了道德引導之外,還需要完備的社會機制和相應的物質基礎。 在老外救人的整個事件中,最終決定了整個救助稱為大團圓結局的,就是老外的救人技能。之前不是沒有人想去救這個跳水者,但是大概是因為水性不好沒有成功,而老外不但及時地撈到了人,還施展了正確的救護方法。設想一下,如果當時沒有這個老外,而靠周圍其他技能不熟悉的人來施展救助,結果是不是會變成悲劇呢?真是不敢想。 在日常發生的突發事件中,除去占比例很少的刑事案件外,大多數都是類似車禍、火災、工程事故等意外傷害,在這其中,挺身而出除了法律方面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救助能力問題。而根據我們的一般情況看,大多數普通人,這類技能明顯不足。 急救常識和急救技能的普及與訓練,在發達國家中是比較普遍的一項社會活動,很多人都會主動地去參加培訓并且擔當志愿者。我國雖然各級衛生組織和一些民間機構一直在努力推廣這些工作,但是并沒有得到廣泛共識,包括跟醫療衛生無關的政府機構和民間,都對類似的情況重視不足。比如本事件的發生地南京,2013年曾有報道稱,全市只有20萬人受過急救訓練,平均40人里才有一個,是發達國家的百分之十,估計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就更差一些。 災難和災害教育,自我保護和救助訓練,基礎設施和器材的配備等,都是能夠在不幸事件發生后能夠把損失和傷害減低到最小程度的有效手段,如果大家普遍處在一個既有機制保障又有實施條件的環境中,挺身而出就不是一個還需要思想斗爭的問題。 (郁曉東)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洋雷鋒”的急救技能更值得學習
已是最后一篇
-
“洋雷鋒”的急救技能更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