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平臺、門戶網站、新媒體……依托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一撥人在忙什么?今年以來,我跟隨著一些采訪團隊到處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發現這撥人都在做一件主要的事情:搶內容。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讀者,觀眾喜歡的內容,網絡平臺算啥?門戶網站算啥?新媒體算啥?純粹玩技術有多少用?無論幾億還是幾十億用戶,讓這些網絡平臺、門戶網站、新媒體一個月時間不更換內容,試試還剩幾個用戶?有些所謂媒體人、大V喜歡自吹,我有幾百萬、上千萬粉絲,其實99%以上是打醬油的,路過的,懷著好奇心進來看一眼的,并非忠誠讀者用戶。如何試驗所謂粉絲是否忠誠呢?我想很簡單:每月每人交1元錢,一年12元,比報刊訂戶花銷少個幾十倍或上百倍,如果還有幾百萬、上千萬粉絲,那我就認為這是有價值的粉絲,真粉絲。網絡粉絲最大特點是重合,既可以說是你有,也可以說是他有、她有,假如一只鳥也能在網上發聲的話,也可以它有。一個商場,統計每天消費者,與統計每天客流量不是一個概念。 所謂網絡平臺,門戶網站,新媒體,在爭奪“內容”上,不僅僅是利用了傳統媒體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內容,采取了“拿來主義”,在“拿來”過程中加以改造、歪曲以吸引眼球,招攬看客,還用大量金錢吸引“內容提供人”,包括傳統媒體記者、作者以及所有可以提供內容的人。與此同時,也在自己培養記者,培養自己的作者隊伍,在做傳統媒體做的或想做而不能做的內容。 傳統媒體要生存與發展,不能丟了“內容”,丟了“話語權”,要在“內容”和“話語權”上下大力氣提升,而不是免費把“內容”和“話語權”拱手送出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傳統媒體所有的“內容”和“話語權”都來自掏錢訂閱報刊的讀者訂戶。如果誰認為現在掏錢的訂戶不重要,網上那些免費的看客才是最重要的,總有一天沒有地方領工資。我一點都不擔心傳統媒體記者、作者將來到什么地方去領工資,一切能夠提供優質內容和能夠為讀者代言的記者、作者都會有地方領工資去,但有一大批人會換工種,從事其他工作。記得30年前,我和某單位司機開玩笑,我說你教我開車,我教你寫稿,將來你不開領導專車可以寫稿謀生。30年后,我早學會開車了,他卻沒學會寫稿。新媒體也面臨著“開車與寫稿”的問題,新媒體的技術并不難學,難學的是提供“內容”(寫稿)。30年后,誰能說當時的新媒體是什么樣子?今天的新媒體還有幾家活著?那時的新媒體可能更名為“新新……媒體”。我這不是胡說,因為前幾天,從《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個名詞“新新人類”。大概是說“90后”的年輕人。既然人類都能“新新”,一個“新”都不算新,媒體一個“新”肯定也不夠。不管人類如何新,我堅信用嘴吃飯、用腿走路大概是改變不了的。正如新媒體再新,離開了“內容”和“話語權”,也沒啥新奇之處。二三十年不算遙遠,我們可以和“新新……人類”一起看到“新新……媒體”什么樣。(蘇文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是時候教教大家怎么坐地鐵了
已是最后一篇
-
是時候教教大家怎么坐地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