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這是很樸素的道理。做一件好事,不難,難在堅持不懈地做好事;做一時的好人,不難,難在時時處處做好人。領導干部為官施政亦如此,做一任好官容易,做一生好官則要難得多,需要時時刻刻具有拒腐防變的高度警惕,潔身自好,善始慎終。 貞觀年間,唐太宗多次與大臣探討善始慎終的問題,賢臣魏徵說:“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于堯、舜;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后來,魏徵曾給唐太宗上“十漸疏”,以諫言唐太宗所漸漸不能堅持到底的十個方面。可見,無論明君賢臣,自古而今,慎終一直是擺在為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題。 慎終,實質上是要求領導干部能終其一生堅持一個“德”字。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對為官者有著高于常人的道德品性要求,為官者須有忠君愛國、廉潔奉公、盡職為民等官德,亦要有忠義孝悌、儉約節用、仁義謙讓等私德。而今,在選任干部時,“德”的考察依然是重中之重。對干部而言,才是一種能力,德是一種修為,兩者相輔相成,在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為政邏輯下,對領導干部德的要求只會更高。領導干部中,不乏善始慎終的典范,從焦裕祿、孔繁森到牛玉儒、楊善洲,他們都用行動詮釋著慎終的含義。 然而,也有一些領導干部善始易、善終難:有的領導干部剛上任時滿腔熱血,工作久了便疲態盡顯,干工作成了混日子;有的領導干部開始時還能克己奉公,但在各種誘惑之下便把持不住,滑入貪污腐化的深淵;有的領導干部沒有實權時,尚能清廉自守,可等手握實權就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還易滋生諸如“49歲現象”“58歲現象”等“流行病菌”,有的領導干部眼看升遷無望,便催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內心構筑已久的“防火墻”轟然坍塌,以致在利欲熏心下走上歧途。甚至有的領導干部退休后還利用“余威”謀取不法利益……凡此種種,皆不能慎終。 60多年前,毛澤東從西柏坡前往北京的路上說,我們黨是進京趕考,希望考個好成績。6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面臨著諸多“考題”,慎終便是其中一道“難題”。做好這道“難題”,領導干部須內心始終繃緊奉公守法這根弦,不要存有僥幸心理。十八大以來,中央的反腐決心已通過一個個被打掉的“老虎”“蒼蠅”得以充分彰顯,也擊碎了有些人“退休前撈一把”“退休就算平穩落地”的幻想。與此同時,制度的籠子正在一天天織牢,防微杜漸的機制也正逐步完善,對“帶病提拔”等不正之風實行追責;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干部辭去公職或者退休后在企業的兼職行為……這些制度和措施在客觀上也倒逼著領導干部慎終如始。 自古以來,無論居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清正為官者都對自己的言行思想有嚴格的要求,遵守戒腐、戒貪、戒奢等戒律,力求善始慎終。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也應成為領導干部的追求,領導干部當常懷“趕考”意識,常修為官之德,做到善始慎終,為人也為己,交上一份完滿的人生答卷。(趙兵)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育的短板
已是最后一篇
-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育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