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朗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典。新華社發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校分學段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國學課已經走進北京50余所中小學校,上海、天津、長沙等地的不少學校也相繼開設了國學課。 國學看似熱熱鬧鬧地走進了中小學,但日前一則消息卻引發了人們對中小學國學教育的反思——臺灣版國學教材《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被內地一些中小學引進后,歷經一年推廣,如今響應者日漸寥寥。原本口碑不錯的教材為何遭遇如此境遇?是教材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國學虛“熱”? “國學是個筐,什么都來裝” 早上散步的老人耳機里循環播放《周易》,剛開蒙的孩子也會咿呀背幾首唐詩,背一段《三字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學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但國學到底是什么?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教育界對國學的界定爭議很大。“特別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從政策制定者到具體授課者再到中小學生,對于國學的認識各異,還未形成統一的意見。近年來的商業運作者們為了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更是將國學的范圍無限泛化,無所不包,乃至有‘國學是個筐,什么都來裝’的說法。”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谷曙光說。 人大附中高中部語文教師王強認為:“國學主要是對‘經史子集’四部之學的研究和學習,并補充以重要的出土文獻,以及文字、音韻、版本等傳統研究方法。古代的‘經’專指儒家的經典,今天我們不再是獨尊儒術,把佛教和道教的一些經典納入進來加以研究學習也未嘗不可。國學應該主要是文獻的研究學習,琴棋書畫等藝術技藝可以作為傳統文化來學習,不宜納入國學這個概念。” 中關村二小五年級的一位學生則告訴記者:“我覺得國學就是四書五經吧,書法、國畫應該也算在內?!?/p> 作為國內高校比較流行的國學教材,《國學通論講義》將國學定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學問”和“學術”。臺灣三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學導讀》則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學術,它是針對西洋的學術稱為西學而言的。 王強認為,中小學國學教育困境的起點就在于“人們對于國學的認識不明確,教育界對于國學始終沒有權威的、具有說服力的界定,這給后續的教材編訂、課程設計都留下了困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還沒有認識到國學是一個學科。對國學基本定義和范疇的認識差異直接影響了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發展”。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高考改革讓“選擇”成為必答題
已是最后一篇
-
高考改革讓“選擇”成為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