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10月13日電(記者徐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日前公布遼寧省委對中央巡視組反饋意見的整改情況,其中包括對虛增財政收入問題以及招商引資弄虛作假的處理和改正情況。 記者采訪了解到,經濟數據造假,這在全國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年年招商引資,公布的數據很漂亮,但真正落在實處的投資寥寥;有的地方財政收入只有幾百萬元,卻敢于通過稅收返還和空轉等違規方式,虛增10余倍漲到幾千萬元;有的地方擠掉數據造假水分后,財政收入增速一下子從兩位數降到了個位。 一個鄉鎮的數據注水,全縣就含水,經過逐級傳導,最終有可能造成國家宏觀經濟數據失真。而經濟數據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以及宏觀決策和預調微調政策的出臺。“看起來很美”的虛假經濟數據,掩蓋了經濟運行的真實表現,還會損害政府公信力。因此,經濟數據決不能成為橡皮泥和泡泡糖,捏捏吹吹都可以,必須杜絕造假,確保數真字實。 深層次思考,數據大規模注水的主要原因不是統計人員的膽子大,而是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出了岔。“官出數字”與“數字出官”,互為因果導致造假屢試不爽。一些地方基層干部認為,政績看什么,無非是GDP、投資、財政收入那幾項,你干不上去是沒能耐,提拔上升也就沒有希望,因此不得不吹牛造假。而這種錯誤的政績觀背后,隱藏著官場畸形的考核明、暗規則。 做官必須出真數字,出假數就要丟官。對于那些靠虛假數字推高政績的干部,必須依法依紀嚴肅查處,并公開曝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中組部去年底印發了《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對政績考評體系進行了重要調整,為各地取消或淡化經濟指標考核提供了指引。 針對“政績吹牛”的整改,如果只是查處幾個干部、曝光幾個案件,只能震懾一陣子,難以釜底抽薪,必須動真格從源頭抓起。記者注意到,按照整改方案,遼寧一攬子取消了全省56個城區的財政收入考核,同時取消了利用外資考核,不再搞大排名,這無疑是試圖改變數字出政績的破冰之舉,但具體效果仍需觀察,需謹防在執行過程中走形式、搞變通、打折扣,力避躲這陣風頭過后“政績吹牛”卷土重來。 改變多年來形成的畸形政績觀,一朝一夕難以建功。想讓干部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愿造假,在加強審計檢查等事中事后監督的同時,必須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制度。各級黨政部門要一級做給一級看,真正讓踏踏實實干事、老老實實報數成為一種常態。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書評:文辭顯世 精深致遠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高校出版社書榜書評:文辭顯世 精深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