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著往里讓,用戶尚不見得進來,您讓用戶繞大圈子,效果能好嗎 近日,看報道,1.2萬輛北京公交車完成WiFi(無線網絡)網卡升級,網速可達到每秒50M,可承載40人同時上網。 于是,筆者滿懷期待,登上公交車,準備暢游一番——結果,擱淺到岸上了,沒游起來。因為,這個WiFi的“關卡”太多,翻了一山還有一山,都翻過去了,該下車了。 不妨告訴您我的體驗:上車后,打開手機找WiFi,網頁彈出一個“e路WiFi”的網站,系統提示要先下載一個客戶端,才能連接外網。于是,我用手機自帶網絡龜速下客戶端,下好了,得了吧?不,還得注冊!先輸入手機號,然后等后臺發來驗證碼,自己再設個密碼,忙活一陣兒,注冊好了,這才能上。這個過程并不順利,時斷時續,折騰一番之后,終于成功上網,網速沒快多少,心情卻有些不好了。不是我脆弱,和周邊乘客一聊,愿意費這個勁的還真不多,都嫌流程繁瑣,放棄了。 公交車上推行免費WiFi,這是個大好事。但是,錢花了,事兒費了,如果成了擺設,看著挺好,沒幾個人用,多可惜啊。資源轉化不成實際效用,經濟學上叫低效率,老百姓話講,這是浪費啊。 障礙在哪兒呢?在這些攔路的“關卡”上。運營者可能是出于網絡安全的考慮,也可能是想推廣特定的客戶端平臺,將來可以用商業運營的模式補貼免費WiFi。這些想法挺好,但是,唯獨忽略了乘客的上網習慣。用戶上網的心理,是能不麻煩,就不麻煩?;ヂ摼W企業的努力方向,也是盡量不讓用戶繞遠,操作越“傻瓜”越好。周鴻祎甚至提出,正常的體驗不叫體驗,超出預期的驚喜才叫體驗。緊著往里讓,用戶尚不見得進來,您讓用戶繞大圈子,先跑個1500米再進屋,效果能好嗎? 傳播學中有個施拉姆公式,受眾選擇某一媒介的概率,與受眾可能獲取的收益成正比,與費力程度成反比。如果把公交WiFi看成一種媒介,那么上網的費力程度越大,乘客使用的概率就越小。 為什么不能像一般的飯店、咖啡館一樣,在醒目的地方標注上WiFi的用戶名和密碼,或者干脆一連即通呢?互聯網時代,易用,才能被用啊。(盛毅韜) |
- 上一篇:
-
別忘了彩票的根本是公益
已是第一篇
-
別忘了彩票的根本是公益
- 下一篇:
-
跳出“前腐后繼”的怪圈
已是最后一篇
-
跳出“前腐后繼”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