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有時真是讓人琢磨不透。曾幾何時,“任性”還主要是一個貶義詞,近來卻頗有“咸魚翻身”之勢:“有錢,就是這么任性”,這句話雖然帶著幾分調侃,卻已經透露出替為富者的豪氣甚至霸氣唱贊歌的味道;而一段時間以來網絡上盛行的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曲解原意、挑起對立甚至人身攻擊、“人肉搜索”的舉動,則顯然是把任性當作一種權利和榮耀了。這種現象很值得反思。 按照約定俗成的理解和用法,任性主要指人不服管理和教育,對自己的需要、欲望、行為等不加克制,放縱而不檢點;或者表面上服從管理和教育,但內心不服不滿,陽奉陰違,一意孤行。一般來說,任性是人的思想和言行不夠成熟、不夠理性的表現,因而多被用來描述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梢月牭竭@樣的說法:“這孩子真任性,該好好管管了?!边@樣來看,任性除了個人秉性方面的原因,也與監護人的嬌縱和放任有很大關系。使一個任性的孩子改掉這種不良習氣、逐步成熟和理性起來,需要監護人與教育者營造和維護一個講規矩、講秩序的環境。 同現實生活一樣,網絡中形形色色的任性言行也是當事人心智不夠成熟、不夠理性的表現。所不同的是,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性,其中的某些任性言行比現實生活中的表現更加肆無忌憚。一旦這種現象蔓延開來,網絡就會成為一個充滿戾氣和話語暴力的無序空間。相應地,現實社會的正常秩序也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引發社會矛盾沖突。因此,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著力營造與維護理性的環境十分必要和緊迫。 網絡空間和現實社會的交流交往中需要倡導的理性,本質上是一種“協商理性”。這種理性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平等交流交往:雙方當事人彼此尊重對方的話語權、行事權,不一味以自我為中心,搞“我說你聽”“我令你行”,而是能夠換位思考,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以達成共識為目標和基本價值取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交流交往的一個基本目的是在認識和行動上達成共識、形成默契,而不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即使存在分歧,也可以在“存異”基礎上進一步“求同”,不應通過極端方式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與舉動。三是堅持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不捕風捉影、道聽途說,不說無事實依據的話、不做不負責任的事;用真理的力量說服人,而不用居高臨下的氣勢壓服人,更不搞辱罵和恐嚇。80多年前,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題為《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的名文,其中寫道:“戰斗的作者應該注重于‘論爭’;倘在詩人,則因為情不可遏而憤怒,而笑罵,自然也無不可。但必須止于嘲笑,止于熱罵,而且要‘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使敵人因此受傷或致死,而自己并無卑劣的行為,觀者也不以為污穢,這才是戰斗的作者的本領。”這段話中體現的“以理服人”“以禮待人”的思想,即使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也具有很強的警示意義。 網絡和現實社會中的任性言行,是當事人缺乏自重自制的表現和結果,也與監管者工作不力甚至放任自流不無關系。因此,多些理性、少些任性,一方面需要當事者增強規則意識和理性精神,做到自覺自律;另一方面需要監管者依法管理,使那些違法的任性言行受到應有懲處。這樣,才能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讓現實社會多幾分和諧。(彭國華)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涵養媒介素質 才有最美和聲
已是最后一篇
-
涵養媒介素質 才有最美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