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女司機變道遭男司機暴打、云南奔馳司機插隊被拒追出數里碾死老人、江蘇徐州寶馬司機變道撞上公交車卻喊人打公交司機,最近幾天,有關“路怒族”的新聞接連見諸媒體,中國“行車文明”的短板也再次引發熱議。
在公眾常識中有種說法:汽車是現代文明的象征。到2014年底為止,中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規模僅次于美國。機動車駕駛人突破3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2.46億人。如此多的車和駕車人匯聚在一起,很容易就使行車文明問題變得突出起來。
這里不是說車少、駕車人少的時候就不存在行車文明問題,而是說在汽車密度高的時候對行車文明的要求更高,社會對行車不文明現象更加敏感、容忍度也更低。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增多,馬路變得愈發擁擠,這時候如果駕車人的素質跟不上,他們就很容易出現“擦槍走火”、惱怒澆滅理性的情況,致使馬路成為“路怒族”們上演不文明“劇情”的場所。
中國汽車工業和交通路網建設可謂日新月異,硬件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讓很多國家望塵莫及。但在駕車人素質等“軟件”方面,我們卻落在了后面。汽車雖是現代文明的象征,但現在的問題往往是擁有了汽車就丟失了文明。
解決行車文明問題需要“硬約束”與“軟約束”雙管齊下。在“硬約束”方面,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出臺明確、嚴格的法律規范等。2012年號稱“史上最嚴交規”出臺后,曾引起社會輿論的強烈反應,習慣于“中國式駕駛”的駕車族似乎難以接受。但若沒有這種嚴格約束,馬路上的風景可能會更糟。“軟約束”是指駕駛人服從內心的道德律令,按照文明人的品行指標去行事處世。要讓駕車人真正文明起來,僅靠來自外部的壓力或內部的文明覺悟恐怕不夠,而是需要兩者結合,“軟硬兼施”。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不過,伴隨這種發展和巨變,包括行車文明在內的一些“痼疾”卻不斷引起人們反思。現在人們經常提到中國社會處在轉型期,這種轉型無疑是要讓中國變得更好,而向好的變化不應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可持續性上,更要體現在社會、文化等其他方方面面。轉型期不能成為我們姑息問題的借口,而應成為我們解決問題的窗口。
這些年來,普通民眾對于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不斷提升,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國家的期待也越來越高。這種更高的期待已不僅僅限于經濟表現,更延伸到社會秩序、國家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等其他方面。社會秩序和國家形象變得更好固然需要政府作出努力,但普通民眾也不能袖手旁觀。既然我們是以國家為豪,希望中國更好,那就不妨先從自我著眼,握好手里的方向盤,做一個馬路上的“文明人”。(作者:張濤甫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教子當如林則徐
已是最后一篇
-
教子當如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