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重視效率,追求快捷,在有些領域推行“秒殺”是可以的,但切忌一窩蜂照搬照抄。搞文化工作,往往要精雕細刻甚至十年磨一劍,靠“秒殺”肯定是搞不好的。
“秒殺”一詞,起初來自動漫,形容超人具有超速的能力。后來被電商用來網購促銷,“秒殺”快者可獲優惠。查《現代漢語詞典》,未見“秒殺”詞條。不過,時下都賦予“秒殺”超快速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之義。網絡新詞時興時滅,本不足為奇。只是如今文化界,也出現了追逐“秒殺”的現象,這就難免招人議論。
文化領域以快見長的表現,如川劇變臉、舞美的換景等,這類“秒殺”,那是藝術,有的還是絕技,當然應該傳承和創新。但什么事不加區別,脫離實際趕時髦,往往就欲速則不達,走向歪路。現在某些文化領域,就存在濫用“秒殺”的現象。
一是,常見“秒殺”培訓。為迎合某些人力圖快捷通過專業資格考試、藝術技能考級或某種選拔大賽的門檻,鼓吹“秒殺”培訓,許諾什么“三天掌握這個,一遍就會那個”。這類“秒殺”培訓,既蒙大人,更多的是騙兒童。僅一條“秒殺學奧數”的廣告,就不知道忽悠了多少家長。
二是,競出“秒殺”類圖書。有些出書的人拍著胸脯保證,只要讀了他的書,就能在幾天乃至幾秒鐘做成什么事,諸如《30秒看穿人心,30秒打動人心》《FBI教你10秒鐘掌握超強攻心術》《0.5秒決定你的人生》《零起點,1秒說韓語》等“秒殺圖書”,乍看書名,確實讓人心動,但看看內容就知道,名字完全就是噱頭,根本名不副實。
三是,出書過程也搞“秒殺”。眾所周知,編輯、出版是一種智力投入的文化勞動,出版程序有它本身的規律,絕非馬虎拼湊的文字游戲。可是,出于急功近利的商業炒作,有人竟然也把“秒殺”用到了出版過程中。有的出版商,從編到印,一星期之內,就能“秒殺”出版兩種余秀華詩選。倘若聽任“秒殺出版”大行其道,那圖書質量又如何保證?
對于“秒殺”的濫用已對正常的文化活動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貴州某出版社日前出了一本《秒殺錯別字》,從文字起源講到錯別字的演變與正誤,本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卻偏偏套用“秒殺”這種書名。依我看,這種趕時髦的做法,未必能給這本書加分,反顯得俗氣。
當今社會重視效率,追求快捷,在有些領域推行“秒殺”是可以的,但切忌一窩蜂都照搬照抄。搞文化工作,需要創意靈感和文化積淀,其創作和生產過程,往往要精雕細刻甚至十年磨一劍,靠“秒殺”肯定是搞不好的。
有人說,現在已進入“互聯網+”時代,“秒殺”是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新生事物,不應當拒絕。只是“互聯網+”,也要看“加”到什么方向,如果“加”的方向正確,那自然好,而若“加”的方向與傳承文化與崇尚科學不符合,那就會產生“懶和尚念歪了經”的局面。文化人有必要多想想這個問題。
(作者:李景端 為《譯林》雜志創辦人、譯林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削減文藝評獎:為何為,如何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削減文藝評獎:為何為,如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