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有償刪帖,一面是網絡水軍,利用非正常手段滿足一己私利與訴求的非法網絡應用,已成為一大網絡公害,與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
網絡時代,大家對“刪帖”想必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嗎,那些憑空消失的小小網帖,背后大有玄機。近日有媒體披露,刪一條帖子能掙上千元,一天可獲利數萬元……目前全國刪帖產業規模達數以億元計!刪帖竟然能刪出一個盈利性、成長性驚人的產業,這一龐大的黑色利益鏈條已不容忽視。
畸形蓬勃的市場背后,是旺盛的“黑色需求”。據業內人士爆料,舉報官員的帖子通常是重點刪除對象,知名企業、上市公司也是刪帖大戶,每年“3·15”前夕,刪帖生意都分外紅火,主要涉及老百姓關心的環保、食品、住房、醫藥等方面。
一面是有償刪帖,一面是網絡水軍,利用非正常手段滿足一己私利與訴求的非法網絡應用,已成為一大網絡公害,與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互聯網堪稱信息的流動空間、觀點的爭鳴廣場、議政的公共領域,承載著公眾期待。也正因如此,對違法官員的舉報、對無良企業的輿論監督等,都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而呈現出新的面貌。有償刪帖的社會危害性,恰恰在這個層面上暴露出來。多少貪腐官員花錢抹掉了針對自己的網絡舉報線索?多少涉及公眾利益的無良商家信息被隱沒?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在有償刪帖的黑手操作下被侵害,而事實真相卻陷入“沉默的螺旋”。
非法刪帖可謂網絡監管不到位的衍生品。2013年,最高法、最高檢聯合出臺司法解釋,規定有償刪帖為非法經營罪;2014年最高法出臺司法解釋,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絡信息,應承擔侵權責任;2015年,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等四部委啟動“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健全互聯網監管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生態,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非法刪帖更是某些官場潛規則與不良市場環境在網絡空間的映射。暢通常規監督舉報機制、扭轉事情“鬧大”才被重視的監管弊病,讓監督者以平常心態對待網絡爆料渠道、被監督者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與方式對待合法的公眾輿論監督,從源頭斬斷對有償刪帖的黑色服務需求,才能讓互聯網公共信息服務的紅利充分釋放。(杜 博)(摘編自5月22日《浙江日報》,原題為《打破刪帖黑色利益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警示教育有更多切身感(人民時評)
已是最后一篇
-
讓警示教育有更多切身感(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