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電影產業繼續高速增長,且呈現出新特點。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編撰的《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80后、90后為電影貢獻近八成票房,70后、80后新生力量也成為電影創作的主力軍。
年初,由藝恩咨詢發布的《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影響力研究報告》就指出,過去一年我國電影觀影人次達8.3億,全年創造票房296億元,比2013年增加了36%。2014年全國銀幕總數近2.36萬塊,相比上年的1.82萬塊增長29.67%。
具體來看,2014年,16部票房3億元以上的國產片中,11部主打愛情或喜劇。《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影在創作主題、作品類型、題材風格和觀影人群上都呈現出“網生代”主導的青春樣態。2014年票房排名前30的電影中,愛情、喜劇和動作三種類型共同撐起了中國國產片近70%的票房。
從制作上看,2014年國產電影雖然產量很高,但仍以中小成本為主,尤其是小成本影片占據很高的市場比例。《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去年出品的618部國產片中,投資在1000萬元以下的影片有551部,占比高達89%。中國電影還出現了一批具有創作力和市場號召力的青年電影導演,70后、80后導演逐漸取代老一輩導演的市場地位,韓寒、郭敬明、鄧超等跨界導演更是引爆了粉絲們的巨大消費力。
這一變化或許與觀影主力軍的變化息息相關。僅2014年一年,80后、90后年輕觀眾貢獻了近八成票房。去年發布的《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專門研究了90后觀眾的審美取向及消費動機,認為總體而言,90后觀眾的個人主體意識較強,愿意與他人交流觀影感受,易受情感因素打動,對自己喜愛的偶像和明星具有較高的忠誠度。
2014年電影產業還有一個不得不關注的現象,即互聯網界的全面進軍,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全方位布局電影領域,觸及產業鏈各個環節。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指出,電影產業已經成為互聯網進軍文化娛樂行業的首要領域。互聯網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為電影產業提供技術手段,而是通過融資、并購和戰略合作,迅速改造著傳統電影產業的格局,由此逐步實現電影生產的民主化、電影消費的去物理化、電影發行的去中介化、電影營銷的扁平化、電影運營的大數據化等。
“網生代”主導的電影格局,也引發了人們對電影倫理虛無主義、美學粗鄙化傾向的質疑。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發布的《2015中國電影藝術報告》指出,一方面互聯網的普及很大程度上給予更多普通人表達文化權利的機會,另一方面電影市場近幾年向中小城市普及,使得更多非大城市觀眾有了更大的市場決定權,我國電影文化“草根化”傾向濃厚。
不少專家提出,隨著大數據、粉絲、社交化等因素對電影的影響越來越深入,電影如何在滿足大眾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防止過度迎合帶來的娛樂無度、倫理無度的傾向,使電影堅守基本的文化底線,正在成為電影文化未來發展的新考驗。
饒曙光指出,中國電影存在很多問題,包括不差錢,包括過于投機。今天,應該從票房的狂歡中解放出來,更關注衍生產品、投資的專業性和版權保護,開拓院線之外的渠道,業界和管理部門都應該進行調整。(王品芝)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這樣的“誠信測試”有必要嗎
已是最后一篇
-
這樣的“誠信測試”有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