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以往,閱讀只局限于私人空間,相互之間不能即時互動交流,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大相徑庭,原先的“私人筆記”變成“公開課堂”,讀書的樂趣從“喜歡讀書,不求甚解”變成“評論”、“分享”和“交流”。
站在“互聯網+”風口浪尖上窺視閱讀載體的變化,我們不難發現,由微信、微博、智能手機、客戶端等新媒介編織起來的立體網絡,把我們帶進信息知識豐富海洋的同時,也漸漸拉開人們與紙質圖書的距離,移動互聯網的閱讀方式,正成為“低頭一族”的新寵。
那么,在融媒體時代,我們該提倡怎樣的全民閱讀?如何建構數字時代的“書香社會”?如何正確認識新媒體帶來的閱讀新變化?
數字閱讀成年輕人標配,老年人多數“望而止步”
中國自古就有愛讀書的優良文化傳統,孔子韋編三絕,李密掛書牛角,丘濬百里借書……這些耳聞熟知的典故一直鞭策著人們遨游知識海洋,汲取智慧的陽光雨露。然而目前,我國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和人均閱讀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數字閱讀增長勢頭猛進,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興起,數字閱讀已然成為許多人生活節奏中的“標配”。
就像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國民閱讀調查數據所呈現的那樣:從人群分布結構來看,我國成年人數字閱讀方式接觸者中,18-29周歲、30-39周歲、40-49周歲、50-59周歲分別占40.3%、27.3%、20.8%、8.6%。可見,我國成年人數字閱讀中,88.4%是18-49周歲人群。也難怪有人曾把“90后”“00后”劃為數字閱讀的“原居民”,而將“50后”“60后”劃為“數字移民”。
基于這樣的背景,全國傳媒機構都在打造別具特色的新媒體群,手機報、電子刊、視頻、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許多網友表示,幾乎每天都在“閱讀”,只是閱讀的載體平臺有所不同。
“新媒體既能提供多樣化、娛樂化的閱讀方式,也能通過云閱讀,提供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提供閱讀服務的‘云端’就如同一所‘圖書館’,手機應用軟件則像一把開門的‘鑰匙’,讓閱讀者隨時隨地都能暢游書海。”一位大學生如是說。
然而,相比之下,老年人的新媒體閱讀率卻比成年人低很多。“在新媒體平臺的電子屏上,有時因視力老化會出現按不準鍵、按錯地方的問題,對于中英文按鍵也不會轉換,很多時候只能停留在基本功能的使用上。”關于數字閱讀的體驗,許多老年人這樣對我感嘆。
電子書成時尚,即時分享閱讀兼社交兩不誤
無紙化浪潮,讓電子書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口袋與手提包。
統計表明,2014年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低于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有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常用的讀書載體是電子書。而另外一份調查報告則顯示,當前我國移動閱讀的用戶規模已達到2.42億——這意味著有將近一半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在手機上閱讀。
手機電子書的出現,正深刻改變著人們傳統的閱讀習慣。如今,在人來人往的地鐵公交車上,在樂聲悠揚的咖啡廳里,在漫步鄉間小路和靜坐等待時,紙質書籍已不再是人們閱讀的唯一選擇。“等車時拿出手機看新聞早報、晚報,走路時戴上耳機聽小說、音樂,陪孩子逛街時掏出i-Touch看電子書打發等待時間……”一位曾經忠實的紙質讀者感嘆,當電子閱讀、移動閱讀成為閱讀的新常態,我們的閱讀文化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古人讀書,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讀,這可能是“書香”的起源。新媒體除了帶來閱讀的新鮮感以外,更加凸顯了以數字化內容為核心,集休閑與娛樂、媒體與增值服務為一體的移動平臺特征,使人們看書、閱讀不僅為了獲得知識、開闊視野,還要尋找便捷的體驗。
以往,閱讀只局限于私人空間,相互之間不能即時互動交流,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大相徑庭,原先的“私人筆記”變成“公開課堂”,讀書的樂趣從“喜歡讀書,不求甚解”變成“評論”“分享”和“交流”;以前,人們買了新書都要包裝起來,遇到重要的字詞大不了用鉛筆輕輕勾畫,現在用數字筆則隨時可以標注,還能把喜歡的段落分享到微信、微博朋友圈,與他們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
建設“書香社會”不妨從全民“悅讀”開始
盡管傳統的閱讀方式面臨挑戰,但紙質媒體在內容生產、品牌傳播中的獨特優勢,并不是新媒體完全可以取代的。
新媒體閱讀雖然十分便利、實時,具有速度和廣度,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跳躍性、隨意性、碎片化等“淺閱讀”“快閱讀”的問題,缺乏深度和厚度。此外,電子書在閱讀體驗的設計上仍有許多不足,如排版有時字體不規范,翻頁時閱讀軟件功能有時失靈……而反觀一些高質量的紙質書,不僅有較好的內容質量,而且包裝、圖片都很精美別致,特別是附贈的書簽、作者的簽名題詞等,能給讀者帶來無法替代的樂趣。
閱讀,誠然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于個體可以學到知識、涵養氣質;于民族可以提高整體素質,引領優雅風潮。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只靠快讀、淺讀顯然是不夠的,必須營造紙質圖書閱讀的良好氛圍。
如何激發全民的這種閱讀熱情?目前,江蘇、湖北、遼寧、深圳都已經完成地方立法工作,確定全民閱讀的法律地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也在全民閱讀立法、建立長效機制、開展閱讀活動、實施公益助讀等方面進行整體推進,比如進一步推動公共圖書館、農家書屋建設、開展閱讀季活動等,以給大眾創造更好的閱讀條件,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今年全國兩會,“全民閱讀”被第二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首次提出建設“書香社會”。筆者認為,閱讀只有摒棄了功利心、競比心,才有可能成為“悅讀”。與其糾結于閱讀率數字的多寡,不如身體力行,不論是去書店逛逛,還是輕觸指尖的數字閱讀器,都能感受到開卷有益的樂趣。
“最是書香能致遠。”相信只要全社會提高認識、共同努力,將“微閱讀”“淺閱讀”和“深閱讀”有機結合,一定能讓我們的未來閱讀產生新的想象圖景,煥發勃勃生機。(魏岳江)
- 上一篇:
-
移動互聯網讓傳統深度報道終結了嗎
已是第一篇
-
移動互聯網讓傳統深度報道終結了嗎
- 下一篇:
-
影視劇不應成為禁煙“飛地”
已是最后一篇
-
影視劇不應成為禁煙“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