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還是那舟,水已面目全非。端午劃龍舟這一文化傳承,正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挑戰。
“五月五,龍船鼓”,仲夏端午,中國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又拉開了帷幕,這項活動在廣東地區尤盛。可是這項傳統習俗近年來卻陷入尷尬和無奈,本應親水的龍舟競渡,因為日益嚴重的水污染而面臨越來越大的威脅,烏黑色的河涌,不時散發的腥臭和垃圾,讓人難以暢享到龍舟競渡帶來的歡樂。(新華社6月20日)
舟還是那舟,水已面目全非。端午劃龍舟這一文化傳承,正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挑戰,為生態文明建設語境下的理念重塑與發展糾偏,再次提供了值得警醒的反思契機。
劃龍舟原本寄托著民眾美好的心靈祈求,舟水不分家,即便是面對這般污穢的一河臭水,也要無奈地硬著頭皮擊槳而行,苦澀笑聲取代真實的競渡歡樂,一項古老民俗在空洞的儀式中被嚴重扭曲。此情此景,身兼“河長”的政府官員該作何感想,會否汗顏?
端午節畢竟只是一年一度,臭水泛濫遠不止對劃龍舟構成威脅,水糟糕到一定程度,龍舟大不了停劃。一個區域的水環境,無時無刻不在關乎著當地的整體形象,更重要的是,天長日久關乎著當地民眾的身體健康與幸福指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無疑偏離了正常軌道。廣州是經濟強市,但眼下如此臭水遍布,我們很難說當地政府恪盡職守“造福一方百姓”。
當然,在臭水中劃龍舟乃至龍舟已無水可劃的尷尬境地,并不只在廣州、廣東,全國的水環境形勢目前都非常嚴峻,發展加快了、污染加重了,已經成為一種通病。但凡有過鄉村成長經歷且上了一定歲數的人,如若重回故里,大多已經很難找到當年青山綠水的“鄉愁”。馬路越修越寬、洋樓越蓋越多,小河卻惡臭不堪。生活質量是前行了還是倒退了,成為令人糾結的復雜感受。
反思是為了行動。如何平衡發展與環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考量著政府的執政態度、智慧與能力。國家層面上今年出臺“水十條”的背景下,各級政府應刻不容緩地把治理水污染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河長制”并不是廣州首創,很多地方早有先例。既往狀況表明,對黑臭河流的治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運動式”主導,風頭一過,“河長”就淪為虛名。因此,成敗的關鍵不僅在于一時舉措得力,更在于發力持之以衡,不能滿足于喊口號、走形式、造聲勢,污染治理如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會前功盡棄。污水是一天天、一年年加劇的,清水也是一天天、一年年得以恢復的。(王景曙)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重點文保單位咋沒人保護
已是最后一篇
-
重點文保單位咋沒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