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化傳統、時代背景和審美取向等不同,關于何為優秀作品的評判往往見仁見智。但這并非意味著不能就此達成相對一致的看法,稱得上優秀的作品還是有其可被共同認可的基本特征。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要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優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一部好的作品,應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這些重要論述,以宏闊的視野、深刻的洞見和富有概括力的語言,指明了優秀作品的基本品性,為我們提供了甄別和評判優秀作品的重要遵循。
筋骨、道德、溫度是優秀作品的剛健脈象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品的境界,在于筋骨、道德和溫度。有筋骨,就是作品對歷史理性、社會正義和醇正人性的堅實表達。有道德,就是作品傳遞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有溫度,就是飽含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活的熱忱,充滿著人性的光芒。作品有了筋骨、道德和溫度,就有了挺得起、立得住的生命氣象,就能通向深微的人心,激發人們心底蘊藏的善良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砥礪道德理想,給人以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激勵,就能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贊揚魯迅先生:“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這種精神上的硬度和韌勁以及人性上的醇正和熱忱,正是偉大的作家藝術家之所以偉大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的藝術質地。屈原、杜甫、魯迅、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偉大作家的作品,之所以成為傳世經典,正是因為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力量、道德光芒和人性溫度,大大地高出了自己時代的平均水平,遠遠地超出了自己時代的精神邊界。有筋骨、道德、溫度的作品,就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情操,掃除頹廢萎靡之氣。
精深、精湛、精良是優秀作品的豐盈氣象
舉凡優秀的文藝作品,必定是在創作態度、思想內容和藝術表達上追求精品意識的結果,必定是充實而不空洞、豐盈而不僵硬、細致而不粗糙。精品之“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
思想引領和精神追求是藝術的靈魂和根本,缺乏表現心靈的深度,作品很難產生感發人心的力量。思想精深,就是創作者自覺站在歷史的高度觀察社會、思考人生,以美的力量和形式揭示社會人生更為內在的本質和發展趨勢,以此燭照現實、啟迪智慧。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藝是以審美的方式觀照世界,創作者的深刻認識和思想必須按照藝術規律內化于感性藝術形式中,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藝術精湛,就是“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與作品“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完美融合(恩格斯),以此達致“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王國維)的藝術佳境。否則,作品就容易變成思想的傳聲筒、概念化的口號或者生硬說教。文藝最講求“于細微處見功夫”,文藝精品乃創作者用心用情下苦功夫精心打磨的產物。所謂“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反復推敲,賈島方覓佳句;“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用心澆灌,曹雪芹終鑄宏著。制作精良,就是作品顯示出精益求精的細膩而非胡編亂造的粗糙,是“講究”而非“將就”。唯其如此,作品才能向著“精品”“高峰”邁進。
藝術個性是優秀作品的鮮明容妝
生活的豐富性、情感的復雜性、文化的多樣性、創作個性的差異性,決定了優秀作品并非只有一種面相,而是各極其工,成為文藝長廊里的獨特“這一個”。
福樓拜說:“風格就是生命。”缺少藝術個性,抄襲模仿、機械復制,給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感覺,是難以成為優秀作品的。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常讀常新的優秀作品,無不是以其獨特的風格而有別于其他。在中國唐詩的大觀園里,既有《春江花月夜》的華麗典雅,也有《賣炭翁》的平易直白;既有《登幽州臺歌》的悲壯蒼涼,也有《蜀道難》的雄渾奇崛。這些作品風格迥異,卻各臻佳境,皆成精品。
作品優秀與否,與其題材大小、篇幅長短、文辭雅俗并無必然關聯。一曲《關雎》語淺詞簡,少長咸詠;一部《離騷》文采斐然,世代吟誦;一首《登幽州臺歌》精約顯附,慨感古今;一部《紅樓夢》宏麗繁復,軒邈中外。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直逼人心的小說《狂人日記》堪為經典,曹禺思索深廣人性的話劇《雷雨》同樣載入史冊,聞一多揭露時代黑暗的詩歌《死水》為世人稱道,朱自清抒寫淡淡哀愁的散文《荷塘月色》也流傳甚廣。正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只要嚴選材、深開掘、巧構思,能夠見物、見人、見精神,都可以奏出華彩樂章;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就能成為優秀作品。
根植傳統是優秀作品的堅實底色
文藝之根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凡是在創作上取得顯著成就的作家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浸潤著民族文化傳統的有益滋養,內蘊著所在民族積淀已久的文化意識、價值追求和精神向往,反映著人民最深刻的心靈呼喚和所處時代最迫切的前進要求,流露出獨特的民族哲學思想和審美旨趣。它語言表達的藝術性、所追求的理想目標、所揭示的深刻問題都體現出與民族思維方式的一致性。
伏爾泰認為,“從寫作的風格來認出一個意大利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英國人或一個西班牙人,就像從他面孔的輪廓、他的發音和他的行動舉止來認出他的國籍一樣容易”。我們從雨果、歌德、雪萊、托爾斯泰、川端康成等世界經典作家那里所感受到的法國文學的浪漫格調、德國文學的思辨色彩、英國文學的清絕氣質、俄羅斯文學的宗教關懷、日本文學的感傷情緒,無不與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屈原的楚辭、司馬遷的文章、杜甫的詩、蘇軾的詞、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品和明清小說“四大名著”等,也都鮮明地烙印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根植傳統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要襲古開今。畫地為牢、自我隔離、盲目排外,則會脫離時代;一味崇洋媚外、削足適履、邯鄲學步,只能迷失自我。只有揚棄繼承才能筑牢根基,批判借鑒才能達致優秀。就此而言,優秀作品恰如從歷史縱深處裊娜而來的佳人,周身散發的不僅是歷史的幽香,還有沿途的迤邐芬芳,故能綽約成迷人風景。
經得起人民評價是優秀作品的永恒魅力
人民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是歷史的“劇中人”;是文藝的鑒賞家,也是文藝的評判者。文藝作品歸根到底是寫給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民的需求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作品只有飽含對生活的真誠和熱望,堅持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反映人民關切,表達人民意愿,書寫人民期待,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才能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人民群眾的接受、認可和喜歡,永遠是評判優秀作品的最為恒定標準。
專家評價是利用專業知識對作品進行條分縷析的闡釋和評價。因專業化和個人化特點,專家評價也會出現與人民群眾評價不相一致的情況。但只有代表人民大眾價值判斷和普遍觀點的專業評價,才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優秀作品也往往因這種專家評價與人民評價的一致性而更顯其藝術魅力和永恒價值。
市場檢驗是人民評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表現方式,市場表現的冷熱往往反映著文藝作品受歡迎和被接受的程度。大凡獲得人民積極肯定的優秀作品,也能獲得較好的市場反饋和評價,能夠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統一。但也必須看到,市場有其非理性的一面,價格與價值不相符甚至相背離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而且市場也有“當下”與“未來”、“一時”與“長久”之別,不能把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票房等市場反饋指標簡單地等同于人民評價。只有那些具備強勁市場號召力和持久市場競爭力的作品,才有穿越時空的恒久藝術魅力。反之亦然。
(胡友筍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微博微信謠言泛濫 受訪者認為 造謠者和新媒體平臺最該負責
已是最后一篇
-
微博微信謠言泛濫 受訪者認為 造謠者和新媒體平臺最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