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曾用松樹與柳樹來比喻團結群眾:共產黨員要像柳樹一樣,插到哪里就在那里活起來。但是柳樹也有弱點,就是隨風倒,軟得很,所以還要學松樹,松樹的勁大得很,到冬天也不落葉子。松樹有原則性,柳樹有靈活性。像柳樹那樣可親,人人喜歡;像松樹那樣堅定,穩當可靠。這樣人民群眾就會成群結隊地圍繞在我們身邊。這就是著名的“松柳之喻”。
如今的延安中央大禮堂外,佇立著兩棵柳樹和一排松樹。今年春節前夕,在陜西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在瞻仰中央大禮堂時,他特別談到了柳樹和松樹的寓意,指出,柳樹精神和松樹精神正是當年中國共產黨不斷克服艱難困苦,取得勝利的關鍵。
幾十年過去了,革命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是,對黨員干部來說,“松柳之喻”的要求從來也永遠不會過時。
今天,如何像松樹那樣堅定,穩當可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誠然,和平時期不需要拿著槍去沖鋒陷陣了,流血犧牲的事情也少了,但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看不見的戰場依然存在,對理想信念的考驗一樣嚴峻。
最突出的是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政治上,不僅自己要明辨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而且要堅決同各種錯誤的思想和傾向作斗爭,在這個問題上,要做戰士,不要做紳士,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二是在用權上,必須堅持權為民所用,而不能用來“尋租”,用來謀取私利。在這兩個戰場上,有不少人是吃了敗仗的,尤其是在用權的問題上。很多腐化墮落者在懺悔時常說的話就是,“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世界觀出現了偏差”,聽起來像是套話,但事實就是如此。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精神上“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倒在金錢、美色等誘惑面前。
今天,如何像柳樹那樣可親,人人喜歡?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蘭考同干部群眾座談時,就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同敵人作斗爭,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的保護和支持,黨執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離不開老百姓?不能不看到,今天的一些干部習慣坐在辦公室里做群眾工作,到基層調研也是走馬觀花,根本沉不下去,潛不下心。還有的熱衷于“走讀”,或者人在心不在,干不了多久就想挪地方,群眾形容他們是“尖屁股——坐不住”。那種“插到哪里就在那里活起來”的柳樹精神,在一些人那里被丟棄了。這是很危險的。只有像柳樹這樣,扎根在黨和祖國需要的地方,同那里的百姓打成一片,人民才會真心支持我們,黨才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進一步說,靈活性還體現在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方面。古人說:“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涂不可以應萬方。”靈活不是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不是闖紅燈、打擦邊球,而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到上下結合、吃透兩頭。如果不從變化的實際出發,機械地執行,反而會讓好的政策變形走樣,讓人民群眾空歡喜。
重溫“松柳之喻”,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應當捫心自問做得如何,如何把柳樹精神和松樹精神在新的環境條件下發揚開去。(汪曉東)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永葆身上的那股泥土味兒
已是最后一篇
-
永葆身上的那股泥土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