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論貫徹落實《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偉大的時代需要嘹亮的號角,神圣的使命呼喚強大的文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把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最高規格的文藝座談會,時隔不到一年,中央又相繼印發《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和《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緊鑼密鼓地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發展定調布局。
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第一要緊的是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文藝為什么人服務,直接決定著文藝的性質和發展道路。“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早在73年前,毛澤東就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根本方向。這期間,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社會主義文藝“人民性”的靈魂始終未變,社會主義文藝“二為”方向始終未變。“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斬釘截鐵。
何為“人民的文藝”?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者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導向,既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一以貫之的思想精髓,也是經過長期文藝實踐檢驗得出的真理,理應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的重要遵循和實踐指南。
“人民的文藝”,就要為人民書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同時創造了藝術,定義了美的內涵,延展了美的形式。正是他們看似瑣碎普通、點滴平凡的現實生活,為文藝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在人民群眾的生活萬象中,有渾厚的中國社會、深厚的中國歷史,有豐腴的人民精神、豐富的人民情感,有樸素的民族智慧、樸實的民族價值。脫離了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干癟而空虛。任何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經典,無一不飽含對時代和人民的觀照與回應。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創作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人民作為創作主角。
“人民的文藝”,就要文藝價值由人民說了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判斷文藝作品好不好,主要看人民需要不需要、喜歡不喜歡、接受不接受。實踐證明,文藝一旦被資本綁架、被市場挾持,就會變得狂躁短視、急功近利,內容同質粗鄙、旨趣低級虛無。在唯票房、收視率、發行量和點擊率的導向下,產生的只能是“偽人民性”的各種雷劇神劇等文化垃圾,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會讓文化一步步背離溫潤心靈、昭示光明、催人奮進的正確道路。
“人民的文藝”,就要撲下身去、扎根人民。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就是這條。文藝工作者要有眼睛向下看的興趣和決心,心甘情愿做群眾的小學生,深入基層蹲點采風、和群眾打成一片、實地用心體悟觀察,從中汲取營養和經驗,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如果一味在閉門造車式的“懸浮”下,文藝工作者把不住社會脈搏,戳不準人民痛點、淚點與笑點,踏不齊時代節點,白白辜負可愛的人民和生動的生活。
唯人民與時代不可辜負。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氣和最強的動力。抒寫人民,貼近人民心懷,觀照現實,發出時代之光。 (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
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和靈魂
已是第一篇
-
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和靈魂
- 下一篇:
-
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
已是最后一篇
-
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