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網站近日發布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中指出,家長要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對孩子因材施教,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無疑,作為國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部給全國的學生家長提出這個“意見”,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也是對國家教育負責任的態度。但是,很多家長卻表示,對此“意見”很難聽得進。原因何在?
多年來,學生學業負擔太重,成為了一個頑疾。許多家長會說,要成才,要“出人頭地”,讀書怎能不刻苦,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不能不為孩子長遠著想。雖然我們倡導寓教于樂,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習本身還是需要有一種認真鉆研的精神,這注定不會太輕松。而那些無節度為學生“增負”的做法,已與教育目的相悖,也會對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但是,家長能不能“聽得進”意見,除了自身教育觀念轉變,還需要有現實客觀的“配合”。應當說,困擾多年的“書包過重”這個“學生負擔”有所減輕,中小學校的課業布置也減少了,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眾多家長的心理負擔并沒有減輕,有的即使想放松,也不得不“增壓”。這是因為家長們所面臨的一些兩難所致。就以“不問興趣、盲目報班”這個意見來說,家長們當然應當“聽得進”,但對撲面而來的各種各樣“興趣班”“補習班”,很多家長一開始想“頂”,最終也只能妥協。現在有些學校在所謂的“減負”中,老師講課速度加快了,傳授簡單了,不管學生聽得懂聽不懂便“下課放學”了。在這種情況下,負責任的家長自然會心急如焚,于是找個補習班,請個家庭老師輔導,便是不得不為的事了。這樣的“學校減負”,豈是真正的減負?
《意見》提出要形成“教育合力”,家長對此責無旁貸。但學校和社會在“合力”中該為家長提供什么支撐,這恐怕是讓家長“聽得進”的關鍵所在。
(陳向陽 摘編自10月23日《解放日報》,原題為《如何讓家長聽得進“意見”》)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維護合作,離不開理解與寬容(名家筆談)
已是最后一篇
-
維護合作,離不開理解與寬容(名家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