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基本理念。其中,“創新”被擺在最為核心的位置,成為五大基本理念之首。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時期尤其強調創新,是因為創新與發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創新是發展的基礎,發展則是創新的目標。
“十三五”對創新的迫切性源于三個方面。首先,未來中國的五年,改革步入深水區,社會轉型趨勢將更加明顯,前三十年改革積累的問題和社會轉型的整體壓力或將形成發展“瓶頸”。這就需要全面推進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以適應和促進新時期的發展。其次,“十三五”正值“互聯網+”和“大數據+”的蓬勃發展期,工業4.0革命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這個新的歷史性階段,大多數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各國綜合實力的較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科技創新水平。作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起點,將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轉換勞動密集型產業方向,擁有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無一能與科技創新分開。最后,文化創新是“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的思想基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本質就是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中心,為人民群眾凝結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觀。
創新與改革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重頭戲。科技創新,特別是以網絡科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3D打印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極大沖擊舊有產業,產業調整勢在必行。而這些技術創新帶來的改革需求,將直接反映在市場占有率上。新形勢下,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應符合創新的本質需求。更少的行政干預,更多的政策扶持,更穩妥的保障舉措,都應成為下一步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一定意義上,創新的本源就在于與時俱進,對各地區來說,在貫徹“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既要立足于上層精神,又要立足于實際水平。就拿工業4.0來說,一方面,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很多地區連工業3.0改革都尚未完成,而有的地區信息化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就需要讓創新著眼于地方實際,不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看到新老產業交替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型產業是大勢所趨,理論和制度創新要看準風口,順應時代發展。
“十三五”末期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改革、創新和發展的落腳點。如何讓民眾更直接地分享到改革紅利,更多地參與到創新熱潮中來,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與公正,這本身就是“十三五”的一大看點。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對過洋節不妨包容相待
已是最后一篇
-
對過洋節不妨包容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