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影評雜志《虹膜》封面。資料圖片
在“互聯網+”時代,電視劇批評與文學批評、戲劇批評、電影批評等批評形態一樣,在劇烈變化的環境里處于焦慮狀態。隨著網絡批評的多級裂變式傳播效應的顯現,電視劇網絡批評在劇迷追劇、宣傳發行方對新劇推介的合力發酵下,形成了強效輿論力量,為讓新劇進入人們的視線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電視劇的網絡批評常借用由明星、導演、知名編劇所凝聚起來的數以萬計的粉絲平臺,發布創作者對作品的反思、觀眾對文本的分析等“深度”文章,批評主體的多樣化和大眾性使網絡批評與職業批評、專業批評的界限不甚清晰。
盡管今天對網絡批評的特點、操作機制、影響作用、效果意義還需深入考察,謹慎給予結論,但毋庸置疑的是,電視劇的網絡批評是將創作和觀眾兩頭銜接起來的重要平臺。批評的價值正是在于這種中介橋梁作用。“互聯網+”時代,電視劇批評如何進行價值重構,從而更好地維系創作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值得深思。
缺乏熱衷于藝術審美的批評群體
理論研究和批評是兩個層次上的概念。批評是理性和激情交融的評判。藝術理論的研究,需要與創作現場保持必要的距離,以理性客觀的眼光聚焦一段時間里的創作現象,做出更有深度的歸納總結。常常研究的著眼點不在作品,而是更關注闡釋方法和范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批評需要批評家始終貼近當下創作實際,敏銳發現新人新作,捕捉新現象新觀念,及時給予分析評價,以專業眼光引導鑒賞,使一些精品走進藝術史成為經典,為更廣泛的觀眾所接受與欣賞。
從研討會或雜志報紙的批評文章中我們發現,某些批評家無暇觀看海量電視劇,所以無法使尚未完全敞開的電視劇作品的意義得到令人信服的開發增值,由于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做基礎,缺乏足夠的敏銳和積淀,只能說一些套話和空話。如果批評的功能癱瘓,沒有了文本的追蹤,由于文本在時間長河中是靜止、完成時態的,而不是動態、不斷豐富的,那么無論多么優秀的電視劇想要“經典化”都是不可能的。可以說文本細讀已經成了當今電視劇批評的軟肋之一。這方面電影獨立影評人的群體效應值得借鑒。諸如以迷影網和《虹膜》電子雜志為中心的一群資深影迷,起家于網絡影評,已形成可辨識的風貌和穩定的群體。他們的文章包含著良好的趣味、豐富的知識、優秀的藝術感受力和極大的閱片量,是在浸淫電影史與良好美學修養的基礎上,向受眾提供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理解與偏好。他們對于網絡、報刊、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有較深理解,因此批評意見雖然犀利,戳中核心,但也理由充分,具有理性和控制力。電視劇批評領域正缺少這種具有知識儲備和領悟闡釋能力,在網絡上參與組織、影響輿論的高素質劇迷,缺乏既在電視劇領域內部,又與制作圈和宣傳發行系統保持一定距離的批評群體,究其根本是缺乏熱衷電視劇藝術審美的觀眾。
警惕淪為被商業綁架的創作附庸
“互聯網+”時代,電視劇批評受制于政治、資本、人情等,特別是被商業綁架成為產品的營銷手段。這種商業批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在電視劇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而在于電視劇所帶來的收視率和利潤。在這個意義上,批評失去了獨立性以及電視劇藝術本體的針對性,單純成為一種炒作手段,導致公信力一落千丈。
近日,在題為“原創和IP相煎何太急”的論壇上,與會者形成“原創派”“IP派”和“捕魚派”三方陣營,爭論激烈。會后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的發言在編劇圈里轉發,更是引發眾人的集體聲討。這場交鋒,表面上是行業間尊重的問題,背后其實是從業者對互聯網公司重新洗牌影視行業后價值判斷發生巨變的擔憂。一部分以互聯網思維進入影視產業的人以為掌握了IP和大數據,就掌握了“群眾基礎”,就掌握了一切,對此業內不信邪的大有人在,但是暗自焦慮、已經轉舵的人也不乏其數。電視劇的創作常態發生改變,導演、編劇等職業作者的原創力量被打上小眾標簽,變得沒有市場,而匠人通過把別人的故事創意打造成合格成品來賺錢,好像成為行業主流。這種為IP瘋狂的創作,追求的是人氣,而不是影視本體的東西,更不是藝術高端的東西。批評要警惕淪為這種生產格局下的創作附庸,從而喪失了立場。
呼喚有趣味又有深度的批評文章
批評的文體也有自身的獨立性。批評處于創作與研究之間,感性與理性的融合是批評文體鮮明的特色,批評更富有審美的感性特色。但有些批評家對批評與研究的文體區分不甚了然,用研究的方式寫批評文章,使人們失去閱讀興趣。這不僅是文字表述的形式問題,從根本上是思維呈現方式的問題。批評家要始終保持對作品形象、情感、意象、意蘊的敏銳感受,堅守以藝術審美感受為出發點,以形象靈動的文字呈現出來,才是好的批評文章。
趣味的批評與邏輯周密、開掘深入的說理并不矛盾。好的批評能深藏理論、關注現實、看法犀利、擊其要害,它天然具有文化討論的雅致氣息,高低俯仰皆成品位的藝術氣度。倡導一種趣味的電視劇批評,批評家要放下過重的理論包袱,從過于“學術化”的話語體系中出來,始終把大眾作為潛在讀者。批評是靈魂在杰作中的探險。一部作品是否給予批評家審美體驗,應該是決定其下筆寫批評文章的根本前提。最為要不得的批評是套用理論把藝術性稀薄的作品吹得天花亂墜,這是消解批評公信力的糟糕做法。
有趣味的批評不繞圈子,指向問題所在,而不是故作高深的鴻篇大論。就像是坐在軟椅里聊天般有趣,充滿閑適之氣和幽默機智。有些隨筆性的劇評帶有作者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有的觸景生情,緬懷往事,有的意氣風發,思如泉涌,使我們閱讀時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憂愁、歡喜、悲嘆和感慨。這種突出個人主觀色彩的話語方式,在網絡批評中更為多見,已形成一種單刀直入、富有個性、意趣盎然的格調。(李瑾 作者為中國電影出版社副編審)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握好文藝創作的“度”
已是最后一篇
-
把握好文藝創作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