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精準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無疑是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
惠民項目下鄉、農民覺得“不給力”,新建大橋竣工了、引橋卻遲遲不修……現實中,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實際需求不相匹配的現象,日漸引發關注。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習慣于以政府供給為主導的公共服務提供模式。公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服務,實際需求有沒有發生變化?這些問題,往往缺乏充分的調研論證。種種“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讓原本就很緊張的公共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導致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不高,也一定程度上累積了基層矛盾。
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積極轉變理念,致力于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提升了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但公共服務具有專業性、公益性等特點,由于市場失靈、監管不足等原因,政府公共服務“失準”、低效等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群眾滿意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公共服務需求。能否精準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無疑是破解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關鍵。因此,應積極促進公共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的耦合,努力實現兩者的無縫銜接。
首先,構建群眾參與公共服務決策的有效機制。群眾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服務模式、怎樣回應群眾的新期待等,都有賴于調研制度、參與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動公共服務決策機制,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給導向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群眾實際需求導向,才能切實增強公共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塘橋街道廣泛調研、整合社區資源,創新“潮汐式”停車模式,就很好解決了社區居民與企業員工停車難的問題。
注重引入公共服務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公共服務責任機制,加強對公共服務市場和社會供給主體資質的審核,對公共服務執行績效以及群眾滿意度進行第三方評估,既能促進公共服務滿意度的提升,也有利于增進群眾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上海市徐匯區長橋街道建立了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評估機制,群眾代表通過協商提出公共服務需求,由政府牽線整合轄區資源提供服務,通過第三方對公共服務的執行進行監督和評估,廣受群眾好評。
此外,還應積極開展“微服務”,通過群眾的自我服務彌補制度性供給的不足。近年來,福州軍門社區開展的“微公益”、上海浦東滬東社區開展的“微公益點亮微心愿”等活動,通過搭建公益互助平臺,以普通人幫助普通人的形式,解決了一些貧困家庭的實際困難。類似“微服務”,成本小,可行性強,貼合群眾需求且易于調整,可以充分激發群眾的創造性,也有利于完善基層群眾自治。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順應社會治理精細化的大勢,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的關系,著力推動公共服務供給的社會化、多元化、個性化,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公共政策就能贏得群眾更多的真誠點贊。(李 德 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教研部副教授)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引領新常態 呼喚干部“會作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引領新常態 呼喚干部“會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