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不知道屠呦呦是誰,但對當紅明星如數家珍。據媒體報道,這令人驚訝的一幕就發生在某中學的一堂公開課上。全班50多名學生,僅有6名學生知道屠呦呦。
與此同時,“國學進課堂”等活動在全國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少中小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弟子規》《笠翁對韻》甚至《論語》。一些地區還規定,中小學生如果掌握非遺項目,比如京劇、泥塑、剪紙等,就可以在升學時獲得加分。
我是贊成傳統文化進學校進課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永恒的智慧,能給人以無窮的啟示,是滋養人生的寶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哲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慈悲情懷……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孩子們從小背誦這些名言,在行為上踐行這些要求,對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好處。
特別是在今天這樣一個價值多樣的時代里,社會大眾對許多問題有意見分歧,但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點上,社會是有共識的。以這種共識為基礎就可以凝聚人心,促進道德風尚的優化。
但這是守成之方,是防御性戰略。而只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在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攻不上去的,就守不住。中國要發展,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必須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攻進國際前列,舍此無他。而增強綜合國力本質就是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把科學技術搞上去。中國有今天的發展和地位,是因為我們有高鐵、有衛星、有導彈、有大飛機、有核電站……我們的孩子既要知道自己的文化根脈,更要具備科學素養。如此才能不忘根本又能開拓創新、不斷發展前進。
以往國人總認為中華民族長期領先于世界各國,是因為中華文化先進。這種認識不能說不對,但不全面、不深刻。決定一個國家是否先進要看其科技水平。在農耕時代,誰的農業技術先進,誰就領先。中國是世界最早出現農業的民族之一,最早馴化了水稻等糧食作物和牛馬等家畜,最早出現以家庭為單位、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先進的農業經營模式。中國的糧食單產在2000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一直是世界首位。據歷史學者王家范統計,西漢時期中國農業每一勞動力的平均畝產就已超過500斤,而遲至11至13世紀,英國每一勞動力的平均畝產僅為239斤。到了北宋時期,中國的農業單產是同期英國的5倍。正是中國農業科技的長期領先,才使中華民族養活了更多人口。中華民族廣土眾民、文化燦爛是以先進的農業科技為基礎的。而明清以后中國之所以落后恰恰就是科技沒有出現突破,而英國通過工業革命實現了科技突破,一舉站上了世界制高點,成為“日不落帝國”。晚清時期,洋務派要科技救國,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受到了保守派的反對,但李鴻章一句話就把他們全噎回去了,李鴻章說:“孔夫子不會打洋槍。”
自近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走得極為坎坷曲折,走三步退兩步的情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但是很多人似乎沒有注意到,有一條路中國人走得極為堅韌頑強,毫無停留,再慢也在向前挪。那就是科技之路。不管環境多惡劣,中國的科學研究始終在前進。中國能有今天良好的局面,離不開100多年來中國科技工作者篳路藍縷、嘔心瀝血、久久為功。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一方面要大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孩子們從小樹立國家民族觀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增強全社會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常識,特別是用近代以來的中國科技史教育孩子們,使他們從小樹立科學精神、增強科學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兩條腿走路才走得穩、走得快。(張賀)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從嚴治黨要向基層延伸
已是最后一篇
-
從嚴治黨要向基層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