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兩會時。隨著全國兩會的腳步越來越近,許多政協委員已進入“臨會”狀態,有的在忙著搜集社情民意,有的在忙著準備提案,有的在忙著醞釀大會發言……忙碌的身影,讓人對委員們在兩會上發出“好聲音”充滿期待。
由于工作關系,我經常與各個層級的政協委員打交道,最近與他們閑聊,談起近年來的政協工作,無論是全國政協委員,還是地方政協委員,都不約而同地用一個字來形容他們的工作狀態:“忙”。一位政協委員說,如今要做一名政協委員,得時時刻刻保持“在狀態”——政協的任務越來越多了。
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狀態”已成為各級政協委員身上一種新的精神面貌——閑日子少了,忙日子多了;雷言雷語少了,睿智之言多了;空話套話少了,務實之策多了。在改革新風勁吹之下,委員們務實與理性的聲音日漸增多,其參政議政的分量自然也隨之越來越“吃重”。
委員們“在狀態”,得益于近年來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推進。全國政協層面通過增加協商密度、提高協商成效,有效激發了政協委員的積極性;一些地方政協也紛紛作出制度性安排,不再“等事干”,而是主動“找事干”;不再害怕“說了也白說”,而是努力做到“說了不白說”。如今,“有事找政協商量商量”“聽一聽政協的意見”正成為不少地區黨委政府決策的重要一環。
當然,現實生活中,也曾有這樣的政協委員:有的在其他崗位“在狀態”,一到政協就“不在狀態”,舉舉手、鼓鼓掌了事;有的在做對自己有利的事、說對自己有利的話時“在狀態”,事不關己時就“不在狀態”;當然也有把政協委員的名號當做空頭榮譽甚至尋租工具的,這就是嚴重偏離“狀態”。
在狀態,首先意味著認真負責,恪盡職守。委員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行政權,但卻擁有“話語權”,在社會政治生活和廣大群眾心中,享有崇高聲譽和莫大期待。這不僅需要政協委員具有較高的參政議政能力和較強的民意代表性,更需要一定的自我奉獻精神和責任擔當意識。
在狀態,還意味著要胸懷大局,心系群眾。政協委員一般是各個界別的精英代表人物,協商議政的主題也大多偏向“高大上”,如果上不能把握全局,下不能緊接地氣,建言立論就容易走偏或流于空泛。以往兩會上之所以出現一些雷人雷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委員沒有到人民群眾中做深入的調查研究,發出的言論不接地氣、引發群眾質疑。因此,對于政協委員來說,保持“在狀態”,如實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建言建在點子上,獻策獻在關鍵處。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政協委員們參政議政的窗口,更是驗證政協委員是否“在狀態”的一個“年檢”,而是否“在狀態”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委員們能否利用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發出政協“好聲音”。
今年全國兩會的大幕即將開啟,委員們是否“在狀態”,能否發出更多“好聲音”?讓我們一起期待。(李昌禹)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聞工作貴在“撥云見日”
已是最后一篇
-
新聞工作貴在“撥云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