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譽為“音樂劇之王”的世界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登陸北京的天橋藝術中心,強大的演員陣容、華麗的舞臺效果以及高超的藝術水準讓京城觀眾為之傾倒。這是習近平訪英并提出“中英關系進入了黃金時代之后”來華的第一部英國大戲,也是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長張宇在羊年接近尾聲之際的一次“大手筆”。
“把國外的優秀文化引進來,這是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做的,也會堅持做下去。但現在更難的是,如何把我們優秀的文化推出去,讓全世界的人認可它,接受它,進而熱愛它。這是我自覺身負的重任和使命。”張宇說。
對一直致力于為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鋪路架橋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而言,2015無疑是成果豐碩的一年。由其承辦的海外演出多達數千場,其中既包括引《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媒體擊節贊嘆的京劇名伶張火丁及其《鎖麟囊》,也不乏打入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轟動美國“京城”的大型民族樂劇《又見國樂》。這些作品,都有望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可延伸、可擴展、可持續、可復制”的樣板。
只是,向外走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文化產品的出口也并不像一般貨物出口那樣“物美價廉”即可。如何讓涂抹著中國底色的展覽或演出接上外國人的“地氣”?這考驗著當事者的智慧與膽識。
“70多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主席講過‘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能唱人家聽不懂的東西,這其實正是傳播學的精髓。”談到中國文化的海外營銷,經驗豐富的張宇瞬間打開了話匣子。“在內容的選擇上,首先就要有所講究。這些年傳播比較成功的是舞劇、舞蹈、音樂,包括民族化的芭蕾舞,相比之下,語言類的就有一定難度。這跟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程度密切相關。”
正在荷蘭8個城市進行30多場巡演的上海芭蕾舞團,就是一個極佳的例證。兩年前,正是這個能夠為世界所接受的中國舞團將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帶到了美國洛杉磯。作為世界通用的語言,芭蕾舞的魅力非同一般;作為全人類都能接受的愛情故事,《梁祝》同樣有口皆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文化交流的首要原則就是,先找共同點,再談不同點。”張宇總結說。
如果說好的作品已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則必須落實到傳播的形式上。用業內的術語來講,就是要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一般而言,國內適用的宣傳口徑和方法,未必適用于國外的觀眾,這就要求中國的文化推廣機構與當地的廣告和公關公司深度合作,找準國外觀眾的“興奮點”,在廣告投放、海報風格、文案改寫上“接地氣”。
“對美妙的事物,人都會發自內心地產生共鳴。如果缺少共鳴,一定是因為介紹得不夠到位。在這上面狠下功夫,做深做透,我相信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談到中國文化向外傳播的前景,掌舵者張宇顯得信心滿滿。
目前,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下屬的中演票務通正借助“互聯網+”的春風,推動以“智慧場館”“聯播網”和“優質演出”為支撐的業務發展新戰略。剛剛參加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張宇,也屢屢談及“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希望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資源,提高供給水平,讓最優秀的演藝產品既能登臺震撼國內,又能乘風火遍海外。
“中國文化走出去,方向是關鍵。只有方向對了,步伐才能走得穩、扎得實。”張宇的話擲地有聲。(博林)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方言保護:留住鄉音里的鄉愁
已是最后一篇
-
方言保護:留住鄉音里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