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一個令人慎終追遠的日子。在草長鶯飛、萬象更新之際,人們追懷先人,在新與舊之間求得情感上的貫通。綿延2500多年的清明節,今天又該有怎樣的面貌?
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生根,需要現實的土壤接納,清明節也不例外。在古代中國,人們“事死如事生”,祭祀也上升到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高度。以往,清明節這天常見大肆鋪張的祭祀、庸俗粗糙的祭品、煙霧繚繞的香火、震耳欲聾的鳴炮,這種習慣與當代人的環境理念、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因而近些年來各界也在不斷呼吁文明祭掃,希望讓清明節跟上今天的節奏,日漸平和、綠色,既不失人情味,又能少些煙火氣。
傳統有“變”,也有“不變”,變的是表達形式,不變的是情感內核。近些年,清明的紀念形式愈加多樣,有人主張寫文章來寄托哀思,有人建立網頁追思先人,人們更加重視心靈的滿足。值得注意的是,也曾有店鋪針對無法回家上墳的人推出“代客掃墓”業務,但卻受到冷遇。其實,這種不被接受也在情理之中,因為祭祀畢竟離不開真情實感,與逝者毫無情感聯系的祭掃服務,失去了文化內涵,只??斩吹男问?。
從上述正反兩方面看,只要追思逝者的情感內核還在,留住慎終追遠的文化傳承,清明紀念具體的表現形式大可向更適合當下精神的方向轉變,更符合文明理念,更突顯文化內涵。
與文明祭掃相聯系的,是殯葬理念的轉變。近日出臺的《北京市殯葬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指出,公墓不再新建傳統墓碑,對于租用合同到期的傳統墓穴原則上不再續租。在老齡化社會來臨、城市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生態安葬是面向現實的選擇,也是當代文明理念的發展趨勢。不少地方都出臺了類似的規劃與倡議,輿論也在呼吁殯葬形式的變革。這些措施和呼聲,就是讓“身后事”更契合當下環境,讓包括清明節在內的習俗與傳統,能以更具現代感的面貌延續下去。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清明節的核心價值是對先人的追思和緬懷,是對往事、精神家園的思念。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樣的情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珍視,這是清明傳統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更新文化傳統的面貌,使其更符合當代社會的價值理念?!凹廊缭凇保灰覀冃闹辛粲袑嗜说木鞈伲瑹o論身處何方,一捧鮮花,幾行詩句,閉眼凝思,喃喃低語,都可以把我們的思念帶向遠方,讓我們的情感得到慰藉。(光明日報評論員)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城市,不能丟了“心”
已是最后一篇
-
城市,不能丟了“心”